现代教育技术客观题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客观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客观题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现代教育技术第一章1,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该词正式使用始于1936 年。2,1993 年我国正式确定将( A )更名为“教育技术” 。A. 电化教育B. 教学技术C. 计算机辅助教育3. 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A.视听传播阶段B.教育技术阶段4.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20世纪初到 30 年代对应C.视觉教育阶段D. 信息技术教育oD.视听教育阶段ABC )。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 教育技术关注的重点是物化形态的媒体B.C.D.5,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 第四阶段第一阶段视觉教育第三阶段
2、视听传播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7, 我国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的对象包括视听教育 教育技术 错)BCDA. 科研人员8, 根据 AECT1994a. 学习资源9, 根据 AECT1994a. 管理B. 管理人员C. 技术人员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b. 教学设备c. 教学方法定义, 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分别是 ( A )、开发、 b. 设计c. 评价)。D. 教学人员AD )。10, 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被作为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a. 系统理论b. 传播学理论c. 直观教学论11, 我国教育技术起步于 20 世纪( A )。a. 30
3、 年代b. 70 年代c. 40 年代12, 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视听传播阶段对应的时间段是 a. 20 世纪初 -30 年代 b.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c. 20 世纪 30-50 年代 d. 20 世纪 50-60 年代13,d. 学习过程B )、管理和 ( C )。 d. 制作D )。d. 经验之塔理论d. 20 年代 ( D )。a.b.c.与 1994 定义相比, ACET2005 教育技术的定义发生的变化包括 研究目标界定为“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 研究范畴更改为“创建、使用和管理” 研究对象更改为“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领域名称由“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
4、般来说,信息素养包含( AC )b. 知识d.14,a. 技术第二章1, 程序教学理论是由a. 桑代克2, 随机通达教学是指(两个层面的意义。 c. 人文ABCD )。d. 意识B )提出的。 b. 斯金纳 C )。c. 布鲁纳d. 维特罗克A. 学习者以任意速度进行学习C. 学习者分多次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3, 对于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建构主义理论优于行为主义理论B. 学习者在任意地点进行学习D. 学习者以任意时间进入学习C )。B. 建构主义理论优于认知主义理论C. 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没有优劣之分D. 认知主义理论优于行为主义理论4,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
5、人加工信息的主要场所是( C )。A. 感受器B. 长时记忆区5,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教学方法包括(a. 随机通达教学b. 启发式教6, 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包括( BCD )。a. 告知目标b. 协作学习7, 程序教学的原则包括( ABCD )。a. 及时强化原则b. 小步子原则C.短时记忆区D.感觉登记器ACD ) c.。抛锚式教学d.支架式教学c.独立探索d.搭脚手架c.积极反应原则d.低错误率原则8,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ABC )。a.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b.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c. 学习过程包含对新知识的意义
6、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d. 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9, 利用计算机实现对学习者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是基于(C )理论。a. 信息加工b. 试误说c. 程序教学10,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 C ) 。a. 学生的保姆b. 知识的传播者c. 教学的引导者11, 斯皮罗认为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 B )。a. 自上而下的教学 b. 随机通达教学 c. 支架式教学 12,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BCD ) 。d. 认知 -发现说d. 教学的控制者d. 抛锚式教学A. 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还依赖于个体的主观努力与认知水平B. 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
7、强化C. 学习是刺激 -反应的联结D. 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13,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包括( BCD )。A.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C.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14,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包括(ABD )。A. 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C. 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B. 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D.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B.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D. 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15,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有机体作出反应后应该及时给予强化。 答案 : 对16,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 D )。a. 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b. 信息加工的过程c. 认知与发现的过程d.
8、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17, 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启迪包括( ABCD )。a. 利用媒体以形象的方式方便学生存储和提取信息b. 尽可能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c. 在教学设计时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信息加工时间d. 在设计媒体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ATy -_*第三章1, 人耳判断声音的方位主要是依靠(B )A. 鸡尾洒会效应 B. 双耳效应 C. 哈斯效应 D. 掩蔽效应2,经验之塔中,塔的最高层是( B )A. 观摩示范C. 设计的经验 3,经验之塔中,塔的最高层是 ( C )A. 录音广播 B. 视觉符号4, 人对声音的响度感觉 ( B )A. 只与声压有关C. 与声压和频
9、率都无关5,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 称为( B)B.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D. 参与演戏C. 言语符号 D. 静态图片B. 与声压和频率都有关D. 只与频率有关 其中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的现象A. 鸡尾洒会效应 B. 掩蔽效应6, 在经验之塔中,参与演戏是属于 ( D )A. 观察的经验C. 抽象的经验C. 双耳效应 D. 哈斯效应B. 直接的、有目的的经验D. 做的经验7, 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可以接受的信息内容的过程一般称之 为 ( D )A. 信道B. 编码C. 反馈D. 译码8, 同一首音乐用黑管和钢琴演奏时,给人的感觉不一样,主要是因为
10、( C )A. 音高不同B. 音调不同C. 音色不同D. 响度不同9, 在学校教时,以不同的媒体呈现同一个概念,以便学生能完整地理解该概念,是遵循了 以下哪条教育传播原理 ( A )B. 共同经验原理D. 抽象层次原理B. 上层的经验比下层的经验重要D. 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重要( B )C. 学生 D. 学校领导A. 重复作用原理C. 信息来源原理10, “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 ( A )A. 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具体C. 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抽象11, 在学校教育传播中起到“把关人”作用的是A. 家长 B. 教师12, 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可传递的信号的过程一般称
11、之为 ( B ) A. 译码 B. 编码 C. 信道 D. 反馈13, 按照的 SMCR 传播模式,对于信源来讲,必须考虑的要素包括( C )A. 传者、受众、内容、途径、效果B. 内容、要素、处理、结构、编码C. 传播技能、态度、知识、社会系统、文化背景D. 视、听、触、嗅、味14, 教师教学时,应注意促进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遵循下列哪条教育传播原 理( B ) 。A. 共同经验原理B.抽象层次原理C. 信息来源原理D.重复作用原理15, 通过地图获得的经验,则在经验之塔中属于( A )A. 抽象的经验B.观察的经验16, 教师编制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是根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