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一教材

《色彩构成一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构成一教材(7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色 彩 构 成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一 色彩的概念1 1 色彩的产生色彩的产生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我们会看到同一种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颜色。因此,色彩的发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
2、觉。需要经过光眼神经的过程才能见到色彩。光进入视觉通过以下三种形式:(1)光源色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像霓虹灯、饰灯、烛灯等都可以直接进入视觉霓虹灯饰灯烛灯(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在进入视觉的光线。透射光的亮度和颜色是取决于人射光穿过被透射物体之后所达到的光透射率及波长的特征透射光玻璃杯对光的透射(3)反射光 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由于该物体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水滴对光的反射2 2 光源光源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光,主要是太阳光;一种是人造光,如点灯光,烛光等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
3、光。 (1)光与可见光谱(2)光的传播(1)光与可见光谱太阳光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并且光是电磁波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波长较短的一部分,具体的说,从380nm到780nm波长能够引起人的视觉,这就是可见光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平时感觉到的白色日光。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微米的称紫外线。 17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将无色的日光分离为红、橙、黄、绿、蓝、紫等色,这些被分离的光在次经过三棱镜时不在发生分光现象,於是这些光就被确定为单色光。由于各种色光因波长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因此产生了分光现象,红色的光波最长,折射率最小,依次排列,紫色光波
4、最短,折射率最大 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折射等多种形式。(2)光的传播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直射光磨砂壶对光的漫射 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非发光物体会呈我们日常所见到的非发光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都具有选择性地吸现出不同的颜色。都具有选择性
5、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一个性。一个物体的色彩由它的表面和投照光两个物体的色彩由它的表面和投照光两个因素决定因素决定2 2 物体色与固有色物体色与固有色(1)物体色 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 白色的反射率是白色的反射率是6464-92.3-92.3; 灰色的反射率是灰色的反射率是1010-64-64; 黑色的吸收率是黑色的吸收率是9090以上。以上。 (1)物体色物体对色光的吸收、
6、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 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表面粗糙的时候产生漫反射毛玻璃呢绒布料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有影响。 不同光线下的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