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汇编

《《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MR)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微血管疾病(MVD)的认识不断深入。MVD 是一个全身性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心脏/脑血管、肾脏及外周等多器官多系统,但目前围绕 MVD 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不同的靶器官水平,尤其是冠状动脉方面。伴随着全身MVD的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外学者逐渐认识到逐个器官水平研究和治疗的局限性,开始着眼探究此类疾病系统性累及心、脑、肾等多个脏器的病理特征共性,以期探寻MVD 共同防控策略。1 微血管疾病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目前并没有公认的MVD定义及分类,多指基于多种病因
2、引起的,以直径500m的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损伤为共同病生理特征的系统性血管疾病综合征。血管损伤最常见的机制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等,最终会导致慢性器官灌注不足。MVD是心脏 -脑血管、肾脏以及代谢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途径,并且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广义的MVD除了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VD)和脑微血管疾病(CSVD)以外,往往还包括:慢性肾脏病(CKD)、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和(或)病理性肥胖等,以女性多见。目前尚无有关MVD的大样本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2 微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目前较为明确的与MVD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
3、因素、出生低体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及高龄等。3 微血管疾病的分类和临床特征3.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在同一CMVD患者中可能同时合并有上述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且无论是哪一种致病机制,CMVD 最终将导致正常的冠状动脉生理功能发生损坏,影响心肌血流(MBF)在心肌氧耗发生改变时的适应力。3.1.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分型3.1.1.1 临床特征CMVD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劳力性呼吸困难以及潜在的心力衰竭等。3.1.1.2 临床分型通常将CMVD分为5种不同的临床类型(表1)。第1型:无心肌病或阻塞性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的原发性CMVD;第2型:合并有心肌病(如:肥厚型
4、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等)的CMVD;第3 型:合并阻塞性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的CMVD;第4型:医源性CMVD;第5型:移植后的CMVD。CMVD是一类复杂的累及冠状动脉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群,在强调微血管病变的同时,须关注“微血管病”与冠状动脉“大血管病”之间的紧密联系。CMVD的危险分层应纳入到患者冠心病整体风险评估之中,依据患者有无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非阻塞性CAD或阻塞性CAD)、CMVD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图1),从而更全面系统地预测患者临床预后,并指导CMVD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3.2 其他微血管疾病3.2.1 脑微血管疾病CSVD
5、是指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病变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按病因可将其分为6类:(1)小动脉硬化;(2)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3)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4)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5)静脉胶原化疾病;(6)其他脑小血管病。临床上以第一、二类最常见。3.2.2 微循环障碍与慢性肾脏病广义的MVD相关肾脏疾病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其中后者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V)肾损害、以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为主要表现的继发肾小球病(包括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妊娠相关肾脏损害和抗磷脂综合征等)以及狼
6、疮性肾炎(LN)、DKD 等。3.2.3 病理性肥胖与MVD临床上则表现为肥胖症患者出现脂肪肝、运动耐力下降、微血管性痴呆、心肌缺血、高血压、蛋白尿和糖耐量受损等风险显著增加。3.2.4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与微血管疾病CMVD与非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包括:CSVD、CKD、胰岛素抵抗和病理性肥胖等)通常在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临床上MVD患者可能同时在多个不同靶器官水平存在微血管病变,其临床精确评估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4 微血管疾病的诊断4.1 CMVD的诊断CMVD的诊断须结合四方面的证据,包括:(1)临床心肌缺血的症状,如:劳力性/静息型心绞痛,或心绞痛等危症
7、等。(2)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或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除外阻塞性CAD存在,即: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0。(3)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如:胸痛发作时出现特征性的缺血性的心电图改变;运动负荷试验诱发胸痛和(或)缺血性的心电图改变时伴随有一过性或可逆性的心肌灌注异常和(或)室壁运动异常等。(4)明确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受损证据,包括: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受损-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5或25;以及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TIMI血流计帧法(TFC)25等。4.1.1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评估4.1.1.1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4.1.1.2 评
8、价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血管活性药物试验4.1.1.3 评价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无创伤性影像学技术4.1.1.4 评价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常用侵入性检查方法迄今尚无可以在人体内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技术。对于MVD患者来说,在诸多无创伤性诊断技术中基于PET技术测算出的MBF数据最具预后预测价值。其在无创定量测量心肌血流和 CFR方面的准确性已在实验动物和人类试验中得到了广泛验证;但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国内该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推荐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可采用在结合患者接受多种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下,通过有创性技术进行评估,检测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完整性具有较高相关性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