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第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理论

上传者:9****8 2022-07-19 12:31:40上传 PPT文件 48.50KB
第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理论_第1页 第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理论_第2页 第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理论_第3页

《第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理论(1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十二章、表面活性剂理论第一节、表面活性剂的溶液1.亲水基和亲油基: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亲水基和亲油基两部分构成的。如十二烷基硫酸钠,亲水基为-SO4Na部分,是极性基团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亲油基是分子中烃基部分。2.定向排列: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后,其分子在水面上呈有序排列,亲水基朝向水相,亲油基则深入油相,其结果是引起界面性质变化。3.胶束形成:表面活性剂溶于水后,当达到一定浓度,则会形成胶束。第二节、乳化作用一、乳状液的概念:两种互不相溶的两相,如油相和水相,其中一相以微小粒子(液滴获液晶)分散在另一相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乳状液,也称乳化体。 在乳化液中以微小粒子或液滴形式存在的那一相称为分散相

2、,或称为内相;而包围在它外面的液体称为分散介质,或称为外相、连续相。 将水与油混合,形成两种类型乳状液。一种是油分散在水中,油是分散相、内相,水是分散介质或连续相,形成的是水包油型乳状液,可表示为油/水(O/W),如牛奶、豆浆等;另一类正相反,则为水/油(W/O),如人造奶油等。 一般乳状液的外观常是乳白色不透明的液体,这种外观现象与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微粒大小(um) 外观 微粒大小(um)- 外观1.0 乳白色 0.1-0.05 乳白色半透明1.0-0.1 蓝白色 0.05 透明 当分散相微粒直径大于入射光的波长时,主要发生光的反射,表现为不透明;当分散相微粒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

3、则发生光的散射或透射,而呈现半透明或透明。 颗粒大小对产品的外观非常重要。工业上加入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并使用机械进行搅拌,使其达到乳化目的。二、乳化液类型鉴别方法鉴别乳化液的类型油/水,还是水/油1.稀释法:将乳状液置于玻璃上,然后滴加水,能与水相混合(溶)的,为油/水型,否则为水/油型。2.染色法:加入由性染料苏丹红,振摇,若整个乳状液呈红色,则为水/油型。若分散相液滴呈红色,则为油/水型3.电导法:灯亮,电导大,是油/水型。4.滤纸过滤法:滴于滤纸上,若液体很快展开,则是油/水型。5.荧光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乳状液,整个乳状液都发出荧光的为水/油型;只有一些小点发出荧光的为油/水型。

4、因为有机物表面活性剂大多显荧光,水无荧光。三、乳状液的稳定性 油和水在表面活性剂(即乳化剂)的作用下可制得相对稳定的乳状液。尽管如此,乳状液仍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具有较大的界面能,且液珠有着聚结的趋势等。为了使制得的乳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应从选择适宜的乳化剂、降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膜的强度等因素来考虑。1.依据乳状液类型选择乳化剂:制备油/水型乳状液,一般选用在乳状液的水相中溶解度较大的乳化剂,通常多为低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由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定向吸附时,极性基团朝向水,非极性基团伸向油相,是分散的油相液珠表面带电,同种电荷排斥,而使分散体系稳定。 制备水/油型乳状液,要求乳化

5、剂在分散介质(油相)中的溶解度好,通常多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高价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有利于水/油型。由于非离子在水相表面通过氢键形成一层界面膜,降低界面张力,而使水相的液珠不易聚集,使体系稳定。2.界面膜的形成:因为乳化剂的加入,降低了表面张力,同时因为乳化剂定向排列而形成界面膜。界面膜可保华分散相液珠不易相互碰撞而发生聚结。混合乳化剂的使用对形成界面膜有利。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加入极性有机物(油溶性),如脂肪醇、脂肪胺及脂肪酸等,使乳化剂稳定,这类物质叫做助乳化剂。3.分散相液电荷:分散相电荷的存在,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4.分散介质黏度:分散介质黏度大,可使分散的液珠运动受阻,减缓业主之间的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711413.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