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2.1城市的产生与形成(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2)原始居住:(1)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 古代居住(2) 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3 )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1)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品形成乘余产品(2)生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剩余g劳动力J(3)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4)城市选址:1.防御的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存环境城市的形成(1)“城”与“市”的分离城:
2、都邑四周的城垣市:交易买卖的场所郭:城若分两重,里面则城,外面则郭都邑:古代诸侯的封地。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 曰都:无曰邑(2)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3)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2.2中国城市的选址和形态特征2.2.1 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 (3 )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 商代城市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迹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2. 殷墟茅茨土阶: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3. 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
3、,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 东周首都4. 城市发展: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1)周丽考工记及其影响(2)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理性思维及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2.3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两晋收南北隋唐无待继宋元明清皇朝休3.23先秦城市选址及形态特征1. 王宫和宗庙为城市的主体,城址围筑城墙2.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
4、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3. 城址多选于两种地貌的结合(水陆便利之处)4. 王城和外郭两重城制,王城占据地势高的位置3.3秦汉时期的城市(1)秦王朝(2)汉王朝刘邦 长安刘秀 洛阳严汉两汉 东汉3.3.2秦咸阳城王城、居住区、市(1 )形法天汉(图见P24)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2 )规模宏大(3)北居住空间,南礼仪空间,广筑离宫別苑3.3.3西汉长安城(公元前 206192年)(1 )修建过程1. 刘邦将秦朝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2. 汉惠帝时,修剪城墙,建东市、西市3. 汉武帝时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
5、桂宫,北宫,在西面外城修章宫(2 )规划要点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 宫殿面积大,占1/2以上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殿相参(闾里:一般平民住的地方,闾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就是闾的 门) 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北岸以及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一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起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334东汉都洛阳1.选址优势:(1).地处中原,便于南进便于集聚贡赋(2) .黄河中下游,物产丰富(3) .南洛水,北芒山(4) .当时汉长安损毁严重2. 平面不堪规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六里,南北
6、长九里,称“九六城”3. 布局4. 概念:太学,古代的大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辟雍: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 灵台:古代观察天文气象之台(1) .形状。史上第一座砖城(2) .特点及意义:1.城市分区明确,前朝后市,统治阶级和居民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 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手法,同时道路正对城门,体现了将 中轴对称的这种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展到建筑群,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唐 长安3. 宫殿布局完整,前朝后寝(1) .选址:汉长安之南,龙首高原地(2) 布局:1.平面方正规划,每门开三门。宫城居中偏北2. 宫城与居民严格分开3. 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东西各设一市,皇城左右为祖
7、庙和社稷4. 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为避免泄掉帝王之气,故只开东西门,取消南北 们(1) 道路:方格网(2) 居住区坊里制109坊 最大76.1公顷 最小26.7公顷(3) 市肆900*900M2道路呈“井”形过于集中,不够发达(4) 水系和绿化:梧桐(5 )布局特点及影响特点: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舍, 但市在宫南2. 中轴对称布局,突岀了宫殿的位置,方格网道路,道路宽超过实际需要3. 居住区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的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影响: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影响(国内) 国外:渤海郭上京龙泉府,日本平城京(奈
8、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唐长安(6)唐汉长安城的比较唐汉总体规划规则三重城墙、中轴对称不规则,配合地形及现状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 方格网三条并列的道路(南北向)道路直 交居住坊里制,与宫城分开闾里制与宫城相参市肆东西两市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1 )布局:先建宫城、皇城,皇城南面正对中轴线(2)皇城与宫城(3 )坊里与道路系统107 坊,北面29坊,南面78坊,道路系统与唐长安相似,但宽度窄(4)市肆,南市,北市,西市,洛水两岸也分布商业(5)隋唐洛阳的规划特点:1. 规划布局上既强调规划的严整,又注重实际在建设中富有灵活性,规划不及唐长安严整,但城市地貌更加宜人居住。2. 因
9、地制宜,巧于布置,注重环境的利用。3. 善于总结以往的建设经验,注重实际,减少了主观臆想,4. 商品经济更趋活跃,集中设市增加,后期出现商业街的雏形3.6宋元时期的城市草市: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岀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关厢:城市建筑密度提高,用地向城门外,沿道路扩张,形成新的城区(1)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1. 改建原因1. 划定区域,设立标志2. 改建的措施 2. 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3. 建外郭,以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坊里3. 改建的重要成果和特点1. 特点:2. 城市布局,三重城墙。3. 道路及河流,四水灌都,井字形方格网一一街道普
10、遍,比长安洛阳窄,道路密度提高(P75)4. 市肆及街道风貌沿河沿街开设店铺,分开全城(夜市,晓市)5. 居住区与居民生活冲破了传统的坊里制6. 绿化和公共设施汴京八景7.唐长安与北宋东京的比较唐长安北宋长安总体布局规则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对称不甚规整对称道路系统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 方格网式道路宽度小、密度高, 与商业相结合居住坊里制,严格管制,与宫城分开街巷制厢市肆东西二市商业街城市功能帝王意志市民世俗生活建设过程规划兴建逐步扩建(1 )城市布局:宫城,前朝后寝(2)城市道路:以御街为主干道(3 )城市的河湖水系(4) 商业街和手工业作坊东南都会(1) 城市格局:长方形。城墙略有弯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