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传统艺术



《《易经》与中国传统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经》与中国传统艺术(3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周易与中国传统艺术内容 一、周易简介 二、周易中的辩证思想在中国传统艺术(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周易简介 周易亦称易经。“易易”有变易(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相对永恒不变)三义,易经分两部分,一为“经”为伏羲氏和周文王,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二是“传”,原意是为易经做注释的,称为“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的合作结果,可以说,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以及孔夫子三位古代的圣人合作的结果。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
2、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否极泰来,厚德载物,阴阳之道等都来源于易经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源流,也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根基根基。 易经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周易中的辩证思想在中国传统艺术(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对立与统一对立与统一 阴阳之美(刚与柔) 含章之美(藏与露) 虚实之美(虚与实) 流动之美(穷与通)阴阳之美(刚与柔) 周易的阴阳之道产生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在我国古代的美学史上,具有阳刚之美与具有阴柔之美的艺术作品交相辉映。 例如:殷墟早期的龙虎尊,殷文丁时代的司母戊方鼎都是阳刚之美的代表。 春秋晚期的莲鹤方壶,
3、战国中期的错金银龙凤方案是阴柔之美的代表。殷墟早期的龙虎尊殷墟早期的龙虎尊阳刚之美阳刚之美龙虎尊在造型创意上解读: 圆形大口表示上天,肩部神龙游荡于空中;尊腹表示大地,有神虎张牙舞爪,以其不容侵犯的雄伟姿态保护着纹身的淮河氏族。乾坤一元、阴阳相倚,天地人三才合一(纳天地人于一卦六爻的符号体系内)周易中参赞天地的思想在工艺制作中的具体表达莲鹤方壶莲鹤方壶阴柔之美阴柔之美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东周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浓厚的神秘色彩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莲鹤方壶的出现,是春秋时期
4、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阴柔之美的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形象体现。方壶装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盖顶仰起的双层莲瓣和伫立于莲芯之上展翅欲飞的立鹤。它们所展示出的这种清新自由、生动活泼的意境,一扫前代装饰工艺肃穆刻板的风格,标志着中国装饰工艺的新开端。 含章之美(藏与露)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组织以含蓄为佳,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半藏半露,欲显先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物藏与露关系处理的常用手法是用花草树木或山石做为某一景点的屏障,使景物藏于绿丛中,露于树梢间,或埋于堆石之中。例如苏州环秀山庄。原是位于宅后的小园,仅一亭一屋,若坦露于外,必索然无味,但由于山石嶙峋,乔木参天,特别
5、是藏建筑,亭台于山石、树梢之后,从而产生幽邃深远之感。虚实之美(虚与实)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是变动不居的,而变幻无常的世界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有生有灭灭,有虚有实有虚有实。“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就是通过对虚实关系的处理来表现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实辨证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就造园要素而言,实体主要是山,建筑,树木,虚体光影,声音等。在园林中,“凭虚构象凭虚构象”主要是借景借景手法的运用,就是将原本不属于园林的景观纳入园林,给人以真实而实际上虚无的错觉,通过借景,可以延伸有限的空间,在视觉上丰富园林
6、景观。周易的易有变化之意,虽然它所说的变化主要指“穷则变,变则通”的社会人事变化及“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自然现象变化,但是却为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源,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艺术的空间感是“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的,这种流动节奏,就是不断变化的空间本身,受这些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特别重视空间的流动和变化。流动之美(穷与通)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变化是通过“曲曲”反映出来的,多数私家园林占地面积不大,空间有限,地形起伏变化不大,为了达到视觉感受上变化丰富和心理感受上的曲长深远的效果,会运用廊的周折,隔而不断的连续性,加之垂柳叠石的点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