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工程18标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专项方案



《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工程18标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专项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工程18标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专项方案(19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珠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施工18标 盾构下穿建筑物专项施工方案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专项方案一、编制依据1、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工程18标南洲站沥滘站区间平纵断面及洞门设计布置图;2、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18标工程南洲站中间风井建筑物调查报告;3、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18标工程南洲站中间风井区间盾构推进监测方案;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2003年版);5、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446-2008)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二、工程概况2.1 工程简介珠江三
2、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南洲站沥滘站区间(简称“南沥区间”)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本次设计起点为南洲站,终点为沥滘站。根据广东广佛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穗铁广佛建会【2012】68号会议纪要,盾构从南洲站始发,中间风井吊出;再根据拆迁情况而实施从沥滘站始发,中间风井吊出。起点为南洲客运站、向东南方延伸,途经南环立交、沥滘水道,进入沥滘村。区间沿线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为7.8710.32m,沥滘村沿线密布建筑物群。盾构区间上方主要有南环高速公路等构筑物;沿线两边主要有南洲大酒店(A7)、大量居民房等建筑物。工程由两台6250海瑞克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施工。先后施工上行线和下行线隧道,盾构从南洲站
3、东端头下井始发,掘进至中间风井吊出。本区间隧道由上、下行线两条隧道构成,区间最大覆土厚约32.2米,最小覆土9.5米。区间最小曲线半径为350米,线间距约12.5米。线路纵坡设计为双向坡,最大坡度为29。本区间穿越海珠区南洲街三滘经济社、南洲二手车市场,穿越土层主要为冲洪积层砂层、冲洪积层砂层、冲洪积层粉质粘土、河湖相沉积层淤泥质土、可塑状残积层粉质粘土、硬塑状残积层粉质粘土、岩石全风化带、岩石强风化带、岩石中风化带、岩石微风化带。2.2 土层特征区间隧道通过的地层主要由、等组成,地质条件复杂、坡度大、所经过建构筑物种类多,施工难度大(见图2-1)。场地地层分布自上而下详细描述如下:图2-1根
4、据详勘资料,结合区间地质纵断面,共划分为9个岩土层,个别土层再细分亚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素填土:杂色、棕红色、黄绿色、灰褐色、灰白色,松散-稍密,湿-稍湿。素填土的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积的粉质粘土和中细砂碎石垫层;杂填土混杂瓦片、砖块和混凝土碎块等建筑垃圾,0.00.3m多为砼、沥青路面,以下多为粘性土,局部耕植土。本区间内普遍分布。厚度0.208.90m,平均厚度2.43m。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1”。(2)全新统海相冲积层淤泥或淤泥质土 (Q4mc)灰、深灰色,软塑流塑,粘性强,滑腻,沾手,难成形,略具臭味,含朽木及贝壳,局部含粉细砂及夹薄层粉细砂。厚度
5、0.407.80m,平均厚约3.03m。主要分布于珠江两岸人工填土下,为特殊地质。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1”。淤泥质砂 (Q4mc)深灰色,以粉细砂为主,局部为中砂,含约2030%淤泥或淤泥质成分,松散、饱水,有泌水现象,局部地段为淤泥与淤泥质砂互层状分布。厚度0.304.20m,平均厚度2.04m。沿线普遍分布于淤泥质土下部,为特殊地质。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2-2”。(3)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3-2层冲积-洪积中粗砂层(Q3al+pl):由冲积、洪积作用而形成,主要为中砂,其次为细砂、粗砂、砾砂,灰白色、灰色、浅黄色,松散中密,饱和,局部含砾石,含粘粒,颗径较均匀,级配
6、差。分布不连续,多与冲洪积土层呈现相间分布。厚0.7012.80m,平均厚度5.23m。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3-2”。(4)河湖相沉积土层(Q3al)4-1粉质粘土:黄褐色、棕红色、灰白色,可塑,局部硬塑。冲积-洪积而成,以粘为主,质较纯,为中等压缩性土层。局部含砾砂。在局部为稍密状粉土。本区间内普遍分布。厚度为0.356.40m,平均厚度2.66m。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4-1”。4-2淤泥质土:灰黑色、深灰色,软塑-流塑,饱和。河湖相沉积,含腐植物(有机质、朽木),味臭。以粉粘粒为主,质较纯,局部含少量细、中砂,间夹薄层中细砂。干燥收缩,在本区间内呈透镜体状分布。厚度为0.504.10m
7、,平均厚度2.42。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4-2”。(5)残积土层(Qel)由砾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残积作用而形成的粉质粘土、粉土组成;粉质粘土以粘粒为主,粘性较强;粉土以砂粒为主;棕红色,湿稍湿;含砾石、中砂、细砂,根据粉质粘土的塑性状态和粉土的密实度,分为5-1和5-2二个亚层。5-1可塑状态的粉质粘土以及呈稍密状的粉土:棕红色,以粘粒为主,含较多粉细砂及少量亚圆状的中粗砂、砾石。厚度0.706.70m,平均厚度3.05m。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5-1”。5-2硬塑坚硬状态的粉质粘土以及呈中密密实状的粉土:棕红色, 以粘粒为主,含较多粉细砂及亚圆状的少量中粗砂、砾石,偶夹全风
8、化或强风化岩块,厚度0.309.40m,平均厚度2.61m。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5-2”。(6)岩石全风化带6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砾岩:棕红色、深红色;岩石已风化成土柱状或土块状,呈坚硬状;岩石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但结构尚可辨认;岩石碎屑物主要为泥质、粉砂质,局部夹强风化岩块。岩石全风化带在可挖性方面属于土层。区间呈带状分布,厚度0.7014.10m,平均厚度3.05m。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6”。(7)岩石强风化带7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砾岩:棕红色或褐红色,岩石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但原岩结构尚可清新辨认,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泥质胶结为主,岩芯破碎,呈半岩半土状,局部
9、呈短柱状及碎块状;岩质软,锤击声沉;夹全风化、中风化或微风化薄层。厚度0.5016.00m,平均厚度3.83m。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7”。(8)岩石中风化带8主要为棕红色或褐红的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砾中粗砂岩及粉砂质泥岩、青灰色的泥灰岩:砾状、粉粒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见裂隙多被方解石脉充填胶结;泥质、钙质胶结,胶结一般,砾岩砾石成分以砂岩及灰岩为主,呈次棱角状,岩芯较完整,以短柱状-块状为主;岩质稍硬;岩石完整性指标(RQD)一般70%。该层强风化及微风化夹层较多。厚度0.4011.30m,平均厚度2.74m,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粉砂岩fc=3
10、.4320.29MPa。在图、表上的代号均为“8”。(9)岩石微风化带9要为棕红色或褐红的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砾中粗砂岩及粉砂质泥岩、青灰色的泥灰岩:,砾状、粉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组织结构基本未变化,见少量风化裂隙,被灰白色方解石脉充填胶结;砾岩中砾石成分以砂岩及灰岩为主,呈亚圆-次棱角状,铁质、钙质胶结为主,胶结良好,岩芯完整,以长柱状为主(节长10-30cm,部分可达35100cm);岩质致密、坚硬,锤击声响;微风化岩层局部夹强、中风化岩层。岩石完整性指标(RQD)为90%。厚度0.6013.50m,平均厚度4.40m,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粉砂岩fc=8.5258.52MPa、泥岩
11、及泥灰岩fc=12.7623.46MPa。在图、表上代号为9。2.3 水文地质条件本区段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强中风化基岩裂隙水,也主要靠大气降水通过土层的渗流补给,补给多少除与季节的变化有关外,也与基岩的裂隙发育程度及其连通性有关。钻孔稳定水位埋深为0.70m4.50m,平均埋深为2.60m;标高为2.96m7.38m。根据隧道洞身设计的位置,围岩所穿过的、九个岩土层中的、为弱微透水层,岩体中基本无水,可视为相对隔水层,、是冲洪积成因的中细砂层为透水层,渗透强,为主要含水层。,是基岩强风化、中等风化带,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透水性差,仅裂隙中含少量裂隙水,为弱含水层,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