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1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1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1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7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个性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调节系统(自我意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气质性格能力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第六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第七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一)什么是个性 这里的“个性”统统不是我们心理学中的个性的概念。 心理学中的个性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任何人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每个人的独有的、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都是一个人个性
2、的表现。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个性的特征主要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现实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共性。2.个性的整体性 个性是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在这个
3、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这就是个性的整体性的含义。 脾气急: 动作快、吃饭急、做事喜欢一口气干完,易冲动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1.个性的调控系统 个性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
4、,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二、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2岁左右,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已出现,并已开始表现出初步的个人特点,这就是个性的萌芽。 2岁前,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5、,个性不可能发生。 进入3岁以后,孩子的个性逐渐开始形成,出现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一般把3-6岁叫做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其标志为以下四方面: 孩子刚出生时,主要依靠本能来维持生命,心理刚刚开始发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二)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新生儿和幼小婴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逐渐增长。(三)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幼儿的个性特征已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二)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积极能动性对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
6、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行为发展的意义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一)先天气质差异(0-1岁前)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3岁左右,孩子间出现了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可以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看到一个孩子的特点。(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幼儿期,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儿童个性初步形成。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将成为以后儿童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
7、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什么是自我意识我学习很认真我今天心情不好我觉得我很可爱 关于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 “我要”“我有”等。这表明儿童已能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也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一)分离感 自我意识的两个基本特征: 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
8、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二)稳定的同一感 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一)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1岁前儿童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别开,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了初级形式的自我意识,即自我感觉阶段。(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的前提是要和妈妈分离。 随着孩子会叫“妈妈”,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 儿童对自己的认识更重要的方面是对自己形象的认识。(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
9、的真正出现时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 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四)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2-3岁时,在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对自己的评价,如评价自己好不好、乖不乖等。但这种评价是非常简单的。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 自我体验: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 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一)
10、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的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多方面的评价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一)积极性 个性倾向性是决
11、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二)选择性 个性选择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动力。 需要的满足与否主要通过一个人的情绪来反映。(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我饿!想让人陪!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意识到的动机是指那种为达到一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