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背诵大全



《小升初文言文背诵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背诵大全(20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小学文言文陈元方候袁公世说新语·政事 孟母三迁烈女传·卷一·母仪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二北人食菱雪涛小说 愚人食盐百喻经父善游吕氏春秋 截竿入城笑林世无良猫耳食录 人有亡斧者吕氏春秋·去宥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 曾子杀彘韩非子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 杀骆驼破瓮百喻经人有负盐负薪者北史·李惠传 嫦娥奔月淮南子精卫填海山海经 吴起守信龙门子凝道记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狼聊斋志异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 杨氏之子世说新语·言语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本味
2、 学弈孟子·告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矛与盾韩非子·难一鹬蚌相争战国策学者有四失礼记 学记学者有四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释失:过失。 或:要么;或者;有的。 失则多:失在贪多。失:错在。 易:简单。 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救:补救。 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善:长处。 而:连词,表而且。 者:······的人。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
3、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认为太容易,有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启示教育学生,要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揠苗助长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注释1、闵(mn):同“悯”,担心,忧虑。2、长(zhng):生长,成长。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11、槁(go):草木干枯,枯萎。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
5、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启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
6、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
7、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寓意: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8、。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寓意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
9、盾。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鹬: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喙:嘴,专指鸟兽的嘴。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译文: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
10、。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寓意: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相互谦证,以免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告诫人们不要自相残杀,要宽容。其寓意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一定联系。 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
11、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解释舍:住处。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复:再,又。是:这。 焉:在那里。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