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内容及附录A

上传者:shiy****nwei 2022-06-27 18:01:17上传 DOCX文件 90.99KB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内容及附录A_第1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内容及附录A_第2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内容及附录A_第3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内容及附录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局部修订内容及附录A(2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局部修订而成。此次局部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1)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5以及民政部发布2015年行政区划变更公报,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实施以来各方反馈的意见和

2、建议,对部分条款进行文字性调整。修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与相关标准进行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此次局部修订,共涉及一个附录和10条条文的修改,分别为附录A和第3.4.3条、第3.4.4条、第4.4.1条、第6.4.5条、第7.1.7条、第8.2.7条、第8.2.8条、第9.2.16条、第14.3.1条、第14.3.2条。本规范条文下划线部分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次局部修订的参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主

3、要起草人:黄世敏王亚勇戴国莹符圣聪罗开海李小军柯长华郁银泉娄宇薛慧立主要审查人:徐培福齐五辉范重吴健郭明田吴汉福马东辉宋波潘鹏3.4.3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平面、竖向不规则性,应按下列要求划分:1混凝土房屋、钢结构房屋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存在表3.4.3-1所列举的某项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3-2所列举的某项竖向不规则类型以及类似的不规则类型,应属于不规则的建筑:表3.4.3-1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扭转不规则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两端抗侧力构件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大于12,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4、位移)平均侑的1.2倍凹凸不规则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表3.4.3-2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和参考指标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

5、层的80%2砌体房屋、单层工业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大跨屋盖建筑和地下建筑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的划分,应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3当存在多项不规则或某项不规则超过规定的参考指标较多时,应属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3.4.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且在具有偶然偏心的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塔井两端抗侧力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或科层间位移的最大值与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大于1.5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6、平均值的"得,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3)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

7、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2)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3)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和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低于本条1、2款要求的各项抗震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更有效的加强措施或对薄弱部位采用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4.4.1 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低承台桩基,当地面下无液化土层,且桩承台周围无淤泥、淤泥质土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100kPa的填土时,下列建筑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1 6度7婷48度时的

8、下列建筑:1) 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2)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和框架-抗震墙房屋;3)基础荷载与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2本规范第4.2.1条之19款规定且采用桩基的建筑及砌体房屋。6.4.5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抗震墙结构,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及四级抗震墙,墙肢两端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可按图6.4.5-1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除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并宜符合表6.4.5-2的要求。表6.4.5-1抗

9、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抗震等级或烈度一级(9度)一级(7、8度)二、三级轴压比0.10.20.3表6.4.5-2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拉筋最小直径(mm)沿竖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一0.010Ac,641681000.008Ac,64148150二0.008Ac,641481500.006Ac,64128200三0.006Ac,641261500.005Aj44126200四0.005Ac,441262000.004Ac,44126250注:1Ac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2其

10、它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3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a)暗柱(b)翼柱(c)端柱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2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它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配箍特征值、箍筋和纵向钢筋宜符合表6.4.5-3的要求(图6.4.5-2)。表6.4.5-3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配筋要求项目一级(9度)一级(78度)二、三级上0.2A>0

11、.2内0.30.3K0.40.4lc(暗柱)0.20hw0.25hw0.15hw0.20hw0.15hw0.20hwlc(翼墙或端柱)0.15hw0.20hw0.10hw0.15hw0.10hw0.15hw2V0.120.200.120.200.120.20纵向钢筋(取较大值)0.012Ac,84160.012A。84160.010Ac,6j16(三级6()14)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100mm100mm150mm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尚应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J满足与墙相同抗震等级框架柱的要求;注:1l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47429.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