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doc

上传者:李十儿 2022-05-27 11:54:52上传 DOC文件 15 KB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
王玉兰 王树鹏 【摘要】时空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无论基于新课标要求出发,还是历史学科和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师都应注重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教学,对空间观念导向时空观的培养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052-01
时空观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在学生学****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于促进学生形成时序思维能力,综合有效地对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其所存在并活动于其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理解等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注重对历史地理要素的运用
历史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历史变化,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发展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重心南移”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知识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解读,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为什么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重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南移的?原因是什么?其次,开始分析经济重心在宋代以前一直在北方的原因:北方黄河流域土地的土质较为松软,土壤的自我加肥力比较强,适宜早期黍、粟类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河流域的气候都保持着温暖湿润,农业的生态和植被覆盖都比较好,且在生产方面,也适宜生产石质工具和一些简单的金属耕作农具。而反观长江流域,其多沼泽,且石制工具难以应用,早熟稻也尚未引进,从经济产量来看,低于北方。可见,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土地、气候和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南方的农业发展受到了阻碍,也因此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地区。
结合以上分析可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气候影响,中国近千年依赖的气候变化总体上呈现出日益寒冷干燥的趋势,处于高纬度地区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开始了周期性的南下活动,这也对农耕文明造成了一定冲击。2.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受战争和政治斗争等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开始下滑,加之“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由此可见,中国人口重心的南移不仅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来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3.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地区较为安定,且地理因素较为优越,如长江三角洲平原就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二、注重对历史情境的渗透
1.注重同时代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同一时代内,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方面影响之间具有相互作用,最常见的即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如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不断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民众的思想由封建愚昧开始进入到科学;与此同时,我国的政治民主运动也因为经济和思想的发展,获得了动力,从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到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到后来的工人运动、五四运动,这都与当时民众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不同程度发展有着必要联系。同样地,政治运动无疑也会促进思想的解放和传播,利于经济的开放和发展。
2.注重同时期内的中外历史联系和对比
关注中外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0129621.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