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docx
上传者:开心果
2022-07-06 22:15:41上传
DOCX文件
113 KB
恩施州经济社会开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19日恩施州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本纲要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共恩施州委四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恩施州经济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的报告?编制。纲要主要表达政府战略意图、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州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开展的行动纲领,是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的规划。
一、现实根底与宏观环境
(一)现实根底。
“十五〞以来,全州上下紧紧围绕“十五〞方案确立的根本任务,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强了开展后劲,尤其是在软硬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开展奠定了较好根底。
1、经济整体实力增强。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173亿元〔“经济普查〞口径,下同〕,比2004年增长7.7%,“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1%;人均生产总值
到达4508元,相当于2000年的1.5倍。2005年,全地域财政收入完成21.5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0年增长64.8%,年均增长10.5%,人均全地域财政收入到达562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4亿元,比2000年的6.31亿元增长32.2%,年均增长5.7%,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005年的41:23:36,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种植业中高效作物、经济作物比重逐年上升,建成了近300万亩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农村非农行业产值稳步增长。支柱工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州卷烟、电力、药化、富硒绿色食品、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到达86.1%。效劳业保持较快开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传统行业在剧烈的竞争中不断开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效劳等新型效劳业蓬勃兴起。2005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十五〞时期效劳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
3、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时期,全州新开工建设了113项重点工程,水布垭电站、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恩施州段等三个总投资过百亿元的重特大工程均在“十五〞时期开工建设,朝东岩隧道、南里渡大桥、巴东长江大桥、西部通县公路、东门关隧道、恩施机场改扩建、农村及县城电网改造、龙小输变电工程、芭蕉河二级水电站、朝阳寺电站扩机增容、利川二水厂、华新旋窑水泥、施恩堂GMP技改、恩施城市防洪和车坝水库、四十二坝水库、福宝山水库整修等79个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十五〞期间全州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06.52亿元〔包括铁路和高速公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到达364亿元,年均增长29%,
不包括铁路和高速公路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到达301亿元,年均增长19.7%。通过投资及重点工程建设,改善了全州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环保及教育、卫生等根底设施条件,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开展后劲。
4、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全州完成了933户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小企业以民营化为主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等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土地二轮延包根本完成,从2005年起免征农业税。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州县〔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州政府成立了行政效劳、综合招投标、政府采购、经济开展环境投诉“四个中心〞,取消、下放、转移、合并了699项州级行政审批事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州外贸出口2835万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6.1%,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54.67亿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不断扩大。
5、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州政府坚持每年为人民群众办理10件实事,有效解决了事关广阔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居民交通、用水、用电、教育、医疗、居住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大,贫困人口有所下降,返贫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十五〞期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市低保工作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根本结束。2005年,预计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
余额由2000年底的888元增加到2372元。
6、社会事业稳步开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效劳体系建设、特色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19日恩施州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本纲要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共恩施州委四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恩施州经济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的报告?编制。纲要主要表达政府战略意图、市场主体行为方向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全州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开展的行动纲领,是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的规划。
一、现实根底与宏观环境
(一)现实根底。
“十五〞以来,全州上下紧紧围绕“十五〞方案确立的根本任务,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强了开展后劲,尤其是在软硬环境建设、重点工程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开展奠定了较好根底。
1、经济整体实力增强。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173亿元〔“经济普查〞口径,下同〕,比2004年增长7.7%,“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1%;人均生产总值
到达4508元,相当于2000年的1.5倍。2005年,全地域财政收入完成21.5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0年增长64.8%,年均增长10.5%,人均全地域财政收入到达562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4亿元,比2000年的6.31亿元增长32.2%,年均增长5.7%,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005年的41:23:36,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种植业中高效作物、经济作物比重逐年上升,建成了近300万亩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农村非农行业产值稳步增长。支柱工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州卷烟、电力、药化、富硒绿色食品、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到达86.1%。效劳业保持较快开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传统行业在剧烈的竞争中不断开展;旅游、房地产、社区效劳等新型效劳业蓬勃兴起。2005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十五〞时期效劳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
3、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时期,全州新开工建设了113项重点工程,水布垭电站、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恩施州段等三个总投资过百亿元的重特大工程均在“十五〞时期开工建设,朝东岩隧道、南里渡大桥、巴东长江大桥、西部通县公路、东门关隧道、恩施机场改扩建、农村及县城电网改造、龙小输变电工程、芭蕉河二级水电站、朝阳寺电站扩机增容、利川二水厂、华新旋窑水泥、施恩堂GMP技改、恩施城市防洪和车坝水库、四十二坝水库、福宝山水库整修等79个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十五〞期间全州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06.52亿元〔包括铁路和高速公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到达364亿元,年均增长29%,
不包括铁路和高速公路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到达301亿元,年均增长19.7%。通过投资及重点工程建设,改善了全州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环保及教育、卫生等根底设施条件,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开展后劲。
4、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全州完成了933户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小企业以民营化为主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等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土地二轮延包根本完成,从2005年起免征农业税。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州县〔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州政府成立了行政效劳、综合招投标、政府采购、经济开展环境投诉“四个中心〞,取消、下放、转移、合并了699项州级行政审批事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州外贸出口2835万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6.1%,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54.67亿元,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不断扩大。
5、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州政府坚持每年为人民群众办理10件实事,有效解决了事关广阔群众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居民交通、用水、用电、教育、医疗、居住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工作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大,贫困人口有所下降,返贫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十五〞期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市低保工作加强,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根本结束。2005年,预计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64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3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
余额由2000年底的888元增加到2372元。
6、社会事业稳步开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效劳体系建设、特色农业新技术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
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