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沉船之前》教学设计.doc

上传者:薇薇安 2022-07-11 06:42:41上传 DOC文件 35 KB
1 / 4
《沉船之前》教学设计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教研室  杨万扣
教学目标
1、品味关键词语,体会描写突显人物性格的作用。
2、感受文中人物面对灾难和死亡,选择“站立”的精神之美。 
3、了解电影小说的体式特点。
说明
  本文选自美国作家舒特斯曼的长篇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原是上海新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第21课,现在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选修史政的文科班学生。经过课前简单的了解知道,只有少部分学生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或听过电影的主题歌,没有学生读过同名电影小说,大部分同学对电影小说这种文体都感觉比较陌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析人物描写语言,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难点:(1)对文中老爵士表现的理解;(2)对老船长心理描写的关键语句;(3)电影小说的体式特点。
课前自学
1.初读文本,熟悉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描绘了沉船之前的几个场面?
2.阅读(或查找)资料,了解泰坦尼克号遇难有关内容。
3.对课文内容、语言或写法等,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写下来。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对泰坦尼克号有哪些了解?(学生简述)泰坦尼克号载有2200多人,它沉没之前,由于只有20只救生艇,只能搭救一半都不到的乘客,所以人们争相逃命,场面一片混乱。但船上有一些人的表现却不一般。让我们一起走进电影小说《沉船之前》,去看一看。
朗读课文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一场景。学生朗读第1-6段和第9段,老师朗读第7-8段。
概括情节
分别概括文中三个场景的故事情节,要求有地点、人物、事件,并且语句要简洁。
品析人物描写
学生最不能理解的人物——老爵士:
他为什么放弃了生存的机会(不愿穿救生衣)?(引导学生以“串解”的方法,找出上下文中暗示即使穿上救生衣也没有生存可能的句子:注解中的1912年4月14日,冰冷的海水;第一场景中华莱士“任何的努力,都只可能是一样的结果
2 / 4
”;第三场景中老船长心想的“那是大西洋的底部,是永久的无边无际的黑暗”。)
他为什么要一杯酒?(绅士生活方式的自然表现)
他为什么要站到高一点的地方?(心理上,站得更高更有尊严感;生存上:老船长想“这两个小时应该是上帝对这艘船上每个人的恩赐”,所以生命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站得高些可以离水稍远,尽可能地延长一点生命的时间)
他的侍从为什么还一直陪着他?(底层人的生命价值观——尽职)
关于音乐家:对首句的理解——
为什么说是“生命交响曲”?
为什么说是“特殊的生命交响曲”?
学生好像是最能理解的人物老船长:能理解其忠于职守的精神,但对文中心理描写的一些句子,内涵不是很清楚——
(1)“他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他却不能让自己悲剧地活着,他要与这最后一次航行一起成为永恒。作为船长,他别无选择。”
(2)“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一种空前的安宁。但他知道,时间正在悄悄地流逝,许多的人正在很快地却也是悄无声息地走向生命的尽头。那是大西洋的底部,是永久的无边无际的黑暗。”
(3)“不,我不能被这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
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用书面“点评”的方法对难以理解的语句进行点评分析。
理解作品主旨
小结三类主人公的表现与态

《沉船之前》教学设计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454270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