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性疾病处理思路.ppt
上传者:相惜
2022-07-27 01:48:04上传
PPT文件
968 KB
发热性疾病的调查处理思路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朱凤才
******@vip.sina.com
1
最新编辑ppt
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19世纪,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 ℃
2
最新编辑ppt
3
最新编辑ppt
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体温计标化:将从医药公司新购买的体温计与经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局标化的标准体温计同时置于37-40℃恒温的水浴中,10分钟后同时取出,读数。选用与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局标化好的标准体温计读数相同或相差±0.1℃的体温计。
一般不提倡主动给全体人员测量体温。
测量口温时要注意安全。
正确测量体温。
4
最新编辑ppt
产热器官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散热器官
直接导致 发 热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发热的机理
5
最新编辑ppt
下丘脑
前 部
后 部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少数冷觉感受器
刺 激
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位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的机理
6
最新编辑ppt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调定点学说
外源性致热原:LPS(类脂质)、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白介素)、IL-6、IFN-α(干扰素)、IFN-β、TNF(肿瘤坏死因子)等
例: 流感全颗粒病毒疫苗中的LPS易致2岁以下的幼儿发热;腺病毒感染者中IL-6含量高。登革病毒感染可使血清中细胞毒性因子(cytotoxic factor)、 TNF、IFN-γ、IL-2和IL-6增多。
7
最新编辑ppt
发热的机理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8
最新编辑ppt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 因 疾 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源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 他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朱凤才
******@vip.sina.com
1
最新编辑ppt
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19世纪,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 ℃
2
最新编辑ppt
3
最新编辑ppt
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体温计标化:将从医药公司新购买的体温计与经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局标化的标准体温计同时置于37-40℃恒温的水浴中,10分钟后同时取出,读数。选用与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局标化好的标准体温计读数相同或相差±0.1℃的体温计。
一般不提倡主动给全体人员测量体温。
测量口温时要注意安全。
正确测量体温。
4
最新编辑ppt
产热器官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散热器官
直接导致 发 热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发热的机理
5
最新编辑ppt
下丘脑
前 部
后 部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少数冷觉感受器
刺 激
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位
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的机理
6
最新编辑ppt
发热的机理
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pyrogene)作
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调定点学说
外源性致热原:LPS(类脂质)、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白介素)、IL-6、IFN-α(干扰素)、IFN-β、TNF(肿瘤坏死因子)等
例: 流感全颗粒病毒疫苗中的LPS易致2岁以下的幼儿发热;腺病毒感染者中IL-6含量高。登革病毒感染可使血清中细胞毒性因子(cytotoxic factor)、 TNF、IFN-γ、IL-2和IL-6增多。
7
最新编辑ppt
发热的机理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8
最新编辑ppt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 因 疾 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发热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源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