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临床诊断及其防治.ppt
上传者:qingqihe
2022-07-19 22:31:06上传
PPT文件
2.98 MB
登革热临床诊断及其防治
第一页,共四十八页。
主要内容
概述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预防与治疗
诊疗专家组
第二页,共四十八页。
概述
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腹痛、呕吐、束臂试验阳性等;
第三页,共四十八页。
概述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痛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省佛山市首次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第四页,共四十八页。
WHO公布的主要流行区
粉红色示登革热流行区,红色示合并有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区
我国的广东、云南、浙江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第五页,共四十八页。
流行特征
季节性: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广东为5~11月;
周期性: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近年来流行周期表现不规则性;
地理分布: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以输入性病例为主。
第六页,共四十八页。
广东省今年流行状况
2013年7月以来,我省中山、广州、佛山等多个地市先后发生登革热传染病疫情;
截至今年10月21日,全省共报告1568例,比去年同期上升697%,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今年11月27日,全省共报告2779例;11月份新增1211例;
7~11月是蚊虫的活跃期,故当前是登革热发生的高风险月。
第七页,共四十八页。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 球形。为单股直链RNA;
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第八页,共四十八页。
病原学
登革病毒模型
第九页,共四十八页。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带病毒动物、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宿主;
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
第十页,共四十八页。
第一页,共四十八页。
主要内容
概述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预防与治疗
诊疗专家组
第二页,共四十八页。
概述
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腹痛、呕吐、束臂试验阳性等;
第三页,共四十八页。
概述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痛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省佛山市首次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第四页,共四十八页。
WHO公布的主要流行区
粉红色示登革热流行区,红色示合并有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区
我国的广东、云南、浙江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第五页,共四十八页。
流行特征
季节性: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广东为5~11月;
周期性: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近年来流行周期表现不规则性;
地理分布: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以输入性病例为主。
第六页,共四十八页。
广东省今年流行状况
2013年7月以来,我省中山、广州、佛山等多个地市先后发生登革热传染病疫情;
截至今年10月21日,全省共报告1568例,比去年同期上升697%,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今年11月27日,全省共报告2779例;11月份新增1211例;
7~11月是蚊虫的活跃期,故当前是登革热发生的高风险月。
第七页,共四十八页。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 球形。为单股直链RNA;
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第八页,共四十八页。
病原学
登革病毒模型
第九页,共四十八页。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带病毒动物、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宿主;
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
第十页,共四十八页。
登革热临床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