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doc
上传者:学习好资料
2022-06-21 07:22:59上传
DOC文件
19 KB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目标,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为条件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读书和写作紧密相连,学以致用,并构成一套独特的读写一体的作文教学链条,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比较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读写结合;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57-0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愈发突出。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一致共识。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成效不大。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不能够很好地整合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结合方式[1]。怎样才能使学生从“阅读难”“作文难”的困境中走出来,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题。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是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改变阅读、写作各自为阵的语文教学现状,是促进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双丰收的必然出路。
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贯穿始终,不能分割的。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道出了读和写的本质。也就是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写作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只要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感、语言和写法,才能提高写作能力[2]。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首先,如何解讀“以读促写”。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的主要体现在模仿性的写作。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所说的“述”就是“理解”,并阐述以前文人的理论,而“作”就是基于“述”的创造性写作。清朝的朱熹认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孔子也过分重视对经典读物的学****他将其看做是一切学****的基础,即“不学诗,无以言”。从那时起,“阅读”被视为“写作”的来源。后来,西汉的一位学者扬雄提出:“能读千赋,便能善为之”。善为之就是要善于写作。南宋的程端力也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与作文”。
其次,如何解读“以写促读”。唐代韩宇曾经说过,要通过高质量地完成概括提要的写作任务,进而促进自身的阅读水平,这是早期对“以写促读”的研究。清朝文学家崔学谷撰写的《学海津梁》提出了“以写促读”的文学教育主张。近代诗人胡适也提出过“以写促读”的思想:“写作是吸收智慧和思想的好方法。不管是读或听,都是模糊的片段知识,而不是自己的知识。个人必须对得到的东西做一些处理,做一些笔记,总结,解释,讨论,再经过自己的重新思考,最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真正地成为了自己的知识”。胡适明确地提出,写作可以促进阅读,也就是只有通过完成各种写作任务才能将文章的精髓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最终为自己所用。
(二)“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
1.读与写的神经联系
从大脑外部的信息交换的角度来讲,人在阅读时,文字和符号是输入大脑的主要信息,而声音是大脑的主要输出信号。而人在写作时,输入大脑的信息是一系列的语言符号和情景等,而大脑输出的则是书面的文字符号。根据大脑中的神经网络,读、写实际上具有非常接近的神经网络。研究人员解释了读与写之间的神经联系。阅读的神经网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目标,两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为条件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读书和写作紧密相连,学以致用,并构成一套独特的读写一体的作文教学链条,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比较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读写结合;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57-0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愈发突出。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一致共识。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成效不大。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不能够很好地整合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结合方式[1]。怎样才能使学生从“阅读难”“作文难”的困境中走出来,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题。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是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改变阅读、写作各自为阵的语文教学现状,是促进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双丰收的必然出路。
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贯穿始终,不能分割的。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道出了读和写的本质。也就是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写作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只要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感、语言和写法,才能提高写作能力[2]。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一)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首先,如何解讀“以读促写”。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的主要体现在模仿性的写作。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所说的“述”就是“理解”,并阐述以前文人的理论,而“作”就是基于“述”的创造性写作。清朝的朱熹认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孔子也过分重视对经典读物的学****他将其看做是一切学****的基础,即“不学诗,无以言”。从那时起,“阅读”被视为“写作”的来源。后来,西汉的一位学者扬雄提出:“能读千赋,便能善为之”。善为之就是要善于写作。南宋的程端力也曾说过“劳于读书,逸与作文”。
其次,如何解读“以写促读”。唐代韩宇曾经说过,要通过高质量地完成概括提要的写作任务,进而促进自身的阅读水平,这是早期对“以写促读”的研究。清朝文学家崔学谷撰写的《学海津梁》提出了“以写促读”的文学教育主张。近代诗人胡适也提出过“以写促读”的思想:“写作是吸收智慧和思想的好方法。不管是读或听,都是模糊的片段知识,而不是自己的知识。个人必须对得到的东西做一些处理,做一些笔记,总结,解释,讨论,再经过自己的重新思考,最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真正地成为了自己的知识”。胡适明确地提出,写作可以促进阅读,也就是只有通过完成各种写作任务才能将文章的精髓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最终为自己所用。
(二)“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
1.读与写的神经联系
从大脑外部的信息交换的角度来讲,人在阅读时,文字和符号是输入大脑的主要信息,而声音是大脑的主要输出信号。而人在写作时,输入大脑的信息是一系列的语言符号和情景等,而大脑输出的则是书面的文字符号。根据大脑中的神经网络,读、写实际上具有非常接近的神经网络。研究人员解释了读与写之间的神经联系。阅读的神经网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