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doc

上传者:y6281 2022-07-08 11:26:29上传 DOC文件 16 KB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

  伴随着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我们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我们更期盼由此而形成的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的创作欲。
   作为主导的教师、主体的学生和载体的文本,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避开教材谈人性化,那么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语文课本作为语文教育的工具,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并能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启迪学生认识生活,发展思想。好的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语言的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如在教课文《故乡》时,说闰土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让学生想一想: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摆脱贫困?有的学生建议让闰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材高大,有的是力气;有的建议让闰土干个体户,借鲁迅家庭的“名望”,打出“闰土”的品牌;有的主张生产绿色食品,或搞立体农业,等等。学生体会到不同社会里闰土型人物的结局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对生活的深沉思考。
   二、发展学生个性,塑造高尚灵魂。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明确了诗人的痛苦处境后,教者发问:“如此境况,我们通常会怎么想、怎么做?诗人杜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学生阅读后回答:“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教师接着说:“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想到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多么博大而崇高的情怀啊。”并趁势发问:“现代社会还有没有这种人?”学生回答了李素丽、焦裕禄等,接着教师就在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美中结束全课。这样引导学生感受了杜甫那种由己及人、先人后己的博爱情怀,同时还联系到现代人对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三、

浅谈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4433839.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