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国库里的钱都去哪了?
本文介绍了清朝灭亡后,国库里的钱都去哪了?,对大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朋友们下面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 公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的一声枪响,宣告了存在268年的清王朝即将灭亡,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将成为历史。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退出了历史舞台。辛亥革命 / 电影《辛亥革命》截图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也顺势接管清朝留下来的偌大国库。据说,民国官员入库盘查时,京城银库里只剩下孤零零的几个银锭,可见晚清财政极为支绌。 这令人不禁疑惑:清朝再腐朽落后,怎会在灭亡之时落得如此境地?清朝灭亡的最后一刻,腰包里究竟还有多少钱?而清朝灭亡后,这些钱又去哪了?影视剧中的隆裕太后 / 电影《辛亥革命》
1911年9月12日,度支部副大臣邵英就说:“闻内帑尚有存储,第讨领不易。不知将来能办到否。”五天后,隆裕太后召见摄政王、阁臣以及亲贵,流泪斥责他们:“汝等执政不及三年,使大局危若此,举朝直无一忠臣。予决与宗社共存亡,不离一步也。” 说着,她拿出一册账簿给摄政王看:“先太皇太后储蓄之款,尽载册中。计黄金十五万两,白银二百万,予不留分毫,可拨金八万、银百万,充军饷等用。” 这里的“先太皇太后”指的就是慈禧,而隆裕太后手上这笔内帑银,正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时留在紫禁城的。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武昌起义爆发到清帝逊位,隆裕太后先后拨过八次内帑银。 然而,这“黄金十五万两,白银二百万”并没有帮助清廷走出国库亏空的危机。 1911年11月,清政府又动员发行爱国公债,规定王公世爵、京外的大官小员,凡是“公家职务者”都有购买的义务,购买额度按收入实行累进制: 算上官俸、养廉、公费、薪津等,收入在一千五百至两千元的,以收入的2.5%购买;两千至五千元的,按收入5%的比例购买;五千至八千元的,比例为7.5%;八千至一万元的,比例为10%;一万至两万元的,比例为12.5%;收入两万元以上的,购买国债的比例则为15%。裕隆太后下旨令王公大臣购买爱国公债 / 《袁世凯全集》
为了应对国库亏空,清廷可谓多管齐下。据统计,通过下拨内帑银、发行爱国公债、息借洋款等措施,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后筹集到2000万两左右的资金。 然而,面对民国初年统计报告中指出的2.6亿两赤字、20亿两外债,这2000万两在庞大的财政危机面前,不过沧海一粟。袁世凯奏请变卖大内瓷器折 / 《袁世凯全集》
不过,一直到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退位诏书,这批宝藏依旧因没有和外国商人谈拢价格而搁置在宫内。 2月16日,袁世凯上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他便向赵尔巽追问起两处行宫内宝藏的下落,“贼喊捉贼”般地斥责了赵尔巽联系外国商人变卖瓷器的行为。 因为就在前一天,孙中山曾发加急电报警告袁世凯:“此种器物,实为民国公产,并非皇族私有,应行禁止售卖。”最终,这批藏品终究没有被出售。 北洋政府军费大增,变卖前朝器物“捞油水”的法子也不了了之。而另一边,南京临时政府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清朝灭亡前,在南京地区的库存本来就少,清廷江南提督张勋逃离南京时,江南造币厂被劫走200万银元偷运至上海。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时,又把藩库和银钱局尚余的一点库存取用殆尽。 临时政府成立时,清王朝在南京的库存已无公款可用。因此,成立初期的民国政府,“一切政费,全恃外债”,前两年的岁末结余都亏空近亿元。民国政府历年财政收支预算表(单位“元”系“银元”) / 《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北洋政府部分》
时过境迁,烂账依旧。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借债12次,计债款4000万两,已如数还清。甲午战争,清廷借款5.85亿两,庚子之乱后,又欠下6.89亿两,截至宣统三年,清政府曾还过2.1亿两。而剩下的债务,悉数被民国政府接盘。 民国政府如何应对如此庞大的债务呢?1912年至1916年,北洋政府沿用清末旧制,主要依靠各省上缴的税款维持财政开支,关、盐两税充抵外债后,仍有少量剩余归由中央支配,加上大举借债,财政收入勉强得以维持。 1916年至1927年,袁氏帝制覆灭,军阀混战,各省解款名存实亡,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十分混乱,各地随意截留财政收入、坐支挪用等现象屡见不鲜。 此后,北洋政府依旧靠外债度日。新债叠旧账,到北洋政府统治结束的1928年,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所借外债达到32.5亿两,其中有抵押品的达28亿两以上。 用以抵押的,是国家的海关税、盐税、路税、烟酒税,甚至北京的城门税,总之,凡是能抵押的税收,都被抵押出去了。 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段祺瑞极力主张中国也加入一战,最后中国所在的协约国赢得胜利,这让北洋政府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修约的主动权,也开始采用“到期修约、期满作废”的强硬战略。 于是,中华民国以胜利国的身份,结束了对一战中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款。随后,沙俄于1917年爆发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苏联继承了沙俄在华的利益,于1924年宣布放弃庚子赔款中的剩余赔款,其他几个国家也随后开始选择放弃,或将赔款用于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经费。虽然一战胜利鼓舞了国民,但并没有改变中国被列强欺压的本质 /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央政府为了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也承认了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沉重的债务担子,又落在了南京国民政府头上。直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国彻底废除对日赔款条约。1938年后,国际形势转变,国民政府对庚子赔款等条约均停止赔付。至此,经历多次“债务转移”的数亿烂账,终于有了了结。 由此可见,清政府的倒台,不仅仅是由于封建帝制大失人心所致,亦是财政枯竭、经济危机加剧的必然结果,而其留下来的“外债后遗症”,也给近代中国带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1] 刘江华:《清朝最后的120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
[2]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董长芝,马东玉:《民国财政经济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左治生:《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0辑 清代后期部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5] 左治生:《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1辑 北洋政府部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6] 骆宝善,刘路生:《袁世凯全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7] 焦建华.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危机再探讨——从政策分析角度[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7(03):47-58.DOI:10.13469/j.cnki.zgshjjsyj.2017.03.005.
[8]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4.
这篇关于清朝灭亡后,国库里的钱都去哪了?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希望我们推荐的答案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