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问题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问题对策(1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摘 要本课题,是我校承当的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工程,新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乡村的阻力及解决对策研究的子课题之一。该项研究针对新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农村中小学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经费投入、观念制约、校点分散、师资薄弱、考评体系、科研环境、学生学情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依据科学开展观的根本要求,着眼于我省农村中小学根底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解决,课题组提出了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这一对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对策,成功实施的制约因素等作一粗浅探讨。关键词农村;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困难问题;对策建
2、议一、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政府没有专项经费投入,课程改革困难重重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但是,西部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没有对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进展专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杂费又非常低,财政又没有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因此,学校也没有经费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给课改实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1.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师收入又普遍偏低,所以学校和教师购置的有关课程改革的书报杂志都很少,导致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知之不多,特别是偏远乡镇的教师,对课程改革知道得就更少了。2.由于学校经费紧缺,实验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的人数很少。市教育局对实验教师举行全员培训,但
3、暑假参加培训的教师又有相当局部没有到实验年级任教。 3.为了减少经费投入,有的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严重缺乏,学校不得不安排每位教师担任好几份工作,结果教师研究教材的时间没有保证,教学的科目又多,研究的对象又是全新的课程,教师的备课只能是囫囵吞枣甚至没有备课。所以教师没有时间精力研究教材和备课,只会导致教学过程穿新鞋走老路,最终使课程改革失败。4.由于学校经费紧缺,教学设备装备缺乏。这就难以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就没有方法将课程改革走在前面的实验区开发出来的优秀案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出来,就没有方法使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能站在先行者的肩膀上,少走弯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这将导
4、致西部农村的县域教育和大城市以及其它经济兴旺地区的教育的差距更大,在一定围实现均衡教育的目标将更加困难。信息技术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绝大多数学校根本的设备设施都没有,无法进展正常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将受到极为严峻的挑战。二传统观念的制约,给课程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农村教育的新三农问题农村家长弃学、农村学生厌学辍学、农村学校面临停学、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尤其是兴旺地区农村蔓延。使广阔西部农村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着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主要原因有:其一,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太少,许多人感到升学无望,读书也同
5、样没有前途,何必花掉不少钱。其二,当前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毕业后就业困难。2003年,许多大学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少毕业生只能回到老家找乡镇企业或当地的民办中小学任职,每月收人不超过1000元。就业难成为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出路的难题,这种情况在2003年表现得特别突出,连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都不甚理想,这同样使许多农民丧失了不惜借贷送子女上学的信心。其三,目前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日益抬高,使许多农民特别是尚未富裕的农民望而生畏。真是小学毕业愁初中,初中毕业愁高中,高中毕业愁大学,大学毕业愁工作。其四,在上述情况下,许多父母亲便只好让自己的孩子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去,这样不仅省去了学杂费的负担
6、,还对家庭有所补贴。我们国家现在是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农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社会形态,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进展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师、校长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是应试教育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的知识观、人才观是应试教育的,这为课程改革的实施造成了强大的阻力。三农村教师群体的根本素质较差,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展在*县的1408位教师中,30岁以下的383人,占教师总数的27.20;3050岁的705人,占教师总数的50.07;50岁以上的320人,占教师总数的22.73。在2030岁这
7、个年龄段,大多数人都要忙于恋爱结婚,用于学习和钻研业务的时间较少,加上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积累的经历较少,业务还不很熟悉。50岁以上的教师多数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文革时期的高、初中毕业生,是从代课教师转成民办教师,再从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师,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知识功底较差,知识构造老化,教育理论知识比拟匮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近一半的教师适应起来非常困难。再者,农村初中*些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欠佳,局部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比例不匹配,导致学科教学要到达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十分困难。局部学校*些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
8、比例严重失调,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大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过剩,剩余教师就只能教学和在师院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学科,比方在大学学习的体育专业现在上英语课等,这种情况在乡镇初中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5左右。二是*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小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课现象比拟严重,据调查,有27左右的教师兼着其它学科的课。 学历不达标是农村师资的普遍问题,而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师德也不好。一方面,惩罚打骂学生的事件仍然不断出现。例如,学生考试少一分打一个耳光,直到打得学生鼻青脸肿。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教师走
9、过去把那位学生的耳朵往上一提,嘴里说大家看,这里怎么有一头猪呢,以此来挖苦讽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上等学生的教学,无视差生和一般学生,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伤害,觉得教师偏心,使学生从厌恶教师到厌学,从厌学到辍学。学生因厌学而辍学,是教师的失败,是农村师资队伍建立的失败。农村的课程改革更是难以为继。四学生班额过大,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城镇中学和中心校,教育资源较好,大量的学生涌入,造成班额过大。据调查,城镇中学85以上的初一学生班额都在65人以上,一般都在70人左右,局部80多人,少数甚至有90多人。90左右的中心校一年级学生班额都在70人以上,少数也有90多人。班额太大导致师生互
10、动难以开展,组织教学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加大,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教学媒体和设备无法使用,教师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批改作业上去了,研究教材和备课、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太少。2.局部学校*些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严重失调,给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大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过剩,剩余教师就只能教学和在师院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学科,比方在大学学习的体育专业现在上英语课等,这种情况在乡镇初中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5左右。二是*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比小于国家规定比例,导致该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课现象比拟严重,据调查,有27左右的教师兼着
11、其它学科的课。五农村学校进展教育科研问题多、困难大农村学校进展教育科研的环境较差。一是根本没有经费投入,后勤保障较差;二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没有得到根本的劳动报酬,积极性较差;三是教师教育科研的根本理论知识欠缺,素质较差;四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缺少实验场所,条件较差;五是少数人干局部人看,多数人既不干也不看,气氛较差。另外,农村学校校点太多又分散,不易进展校本研究。专家认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校外专家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根本力量。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同伴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