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等深线与海底地形

上传者:97****76 2022-07-16 12:37:49上传 PPT文件 653KB
等深线与海底地形_第1页 等深线与海底地形_第2页 等深线与海底地形_第3页

《等深线与海底地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深线与海底地形(1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探测海底地形的历史:探测海底地形的历史: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 表面形态。由于海水的表面形态。由于海水的 掩盖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海底地形起伏难以 直接观察。早期的铅锤直接观察。早期的铅锤 测深法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费时多,精度低。 20世纪世纪20年代以来,船年代以来,船 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 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 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 确定位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得以揭示海底地 形真相。形真相。19251927年年 期间期间,德国德国“流星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

2、亚于陆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地。地。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至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年期间,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沟边缘海盆地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无震海岭及海山海隆和海台脊顶脊翼为大陆与洋盆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前者也称被动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

3、周缘地带;后者也称活动大陆边缘,陆架狭窄,陆坡陡峭,陆隆被海沟取代,地形高差悬殊,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 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定义: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简称陆架,也称大陆浅滩、陆棚。其范围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止陆架可分为邻近的内陆架,和远离海岸的外陆架,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有时可按陆架中间水深的等深线来划分,也有按沉积物性质划分的。通常,内陆架的坡度稍大于外陆架。大多数岛屿也被类似的平缓浅海区所环绕,一般宽度较小,称为岛架。地形特征:陆架地形总的来说比较平坦,但也可有起伏20米左右的丘陵、盆地和谷地等。波浪、潮汐和海流可掀起泥沙,形成沙丘和

4、沙脊。河流将其三角洲推展至陆架上。陆架外缘常有浅滩或岛屿发育。陆架上展布着多级水下阶地,阶地面宽窄不一,前后缘为明显的坎坡陆架上的水下谷地最引人注目,高纬地区多见底部宽阔平坦的槽谷,是更新世冰蚀作用的产物;海峡附近及岛屿之间潮流强劲处,有潮流冲刷而成的水下谷地,谷底可由基岩或粗粒物质构成。 地质特征:陆架上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广大地区被泥、粉砂和砂所覆。陆架上有现代沉积物,也有第四纪低海面时形成于海岸环境的砂质残留沉积物。现代沉积多分布于内陆架上,近岸以砂质为主,远岸以泥质占优势;而在陆架的中部和外部,早期形成的残留砂一般未及为现代沉积所埋藏,而出露于海底。不同气候带的陆架沉积物也有差异。在极地

5、寒带常见砾石,也多见基岩;其余地带以砂较为常见,尤其是中纬地带;在湿热的低纬地带多见淤泥及钙质沉积。 大陆架大陆架定义:向海一侧,从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它展布于所有大陆周缘,为全球性地形单元。大陆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之间;下界往往是渐变的,约在15003500米水深处,但在邻近地带,陆坡下延至更深处。大陆坡宽度约为20至100公里以上,总面积计28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5.6。地质特征:大陆坡底质以泥为主,还有少量砂砾和生物碎屑。沉积物比相邻的陆架和陆隆沉积物细,但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期间,大部分大陆架出露为陆,河流向前推进到陆坡顶部附近入海,使陆坡上粗粒沉积物增多。在与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709773.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