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2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2017 年 10 月目录1 总则12 术语23 设计原则34 总体设计44.1 基本要求44.2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44.3 定位与目标54.4 功能分区54.5 游客容量计算64.6 用地比例74.7 湿地保护与修复75 栖息地设计95.1 基本要求95.2 动植物保护95.3 栖息地系统设计95.4 栖息地要素设计96 水系设计116.1 基本要求116.2 水域设计116.3 驳岸设计127 竖向设计137.1 基本要求137.2 高程控制137.3 挖填方设计137.4 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138 种植设计148.1 基本要求148.2 植物选择与配置149 道路与
2、铺装设计169.1 交通组织169.2 道路设计169.3 铺装及场地设计1710 配套设施设计1811 基础工程设计2012 设计成果21编制说明231 总 则1.0.1 为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资源,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指导公园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导则。1.0.2 本导则适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相关工作。1.0.3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232 术 语2.0.1 湿地 Wetland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2.0.2 城
3、市湿地 Urban Wetland符合以上湿地定义,且分布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自然、半自然或人工水陆过渡生态系统。2.0.3 栖息地 habitat维持生物整个或部分生命周期中正常生命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环境资源的总和。它是野生动物集中分布、活动、觅食的场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4 城市湿地公园 Urban Wetland Park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为目的,兼具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游览等功能的公园绿地。3 设计原则3.0.1 生态优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应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围绕湿地资源全面保护与科学修复制定有
4、针对性的公园设计方案,始终将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公园的首要功能定位。3.0.2 因地制宜在尊重场地及其所在地域的自然、文化、经济等现状条件,尊重所有相关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公园设计,保障设计切实可行,彰显特色。3.0.3 协调发展通过综合保护、系统设计等保障湿地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荣;保持公园内不同区域及功能协调共存;实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良性发展。4 总体设计4.1 基本要求4.1.1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基础设施之一,公园应以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首要任务,兼顾科教及游憩等综合功能。用地权属应无争议,无污染隐患。对可能存在污染的场地,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估采取相应的污染处理
5、和防范措施。对水质及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湿地,需经治理达标后方能进行建设。4.1.2 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满足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要求,具备湿地生态功能与公园建设条件。公园规模与湿地面积指标要求如表 4-1 所示。公园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公园面积50 公顷50200 公顷(不含)200 公顷湿地所占比例50%50%50%表 4-1 公园规模与湿地所占比例4.1.3 依法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区及其它生态环境敏感区内的相关建设。坚决杜绝在环境条件 不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大面积开挖等人为干预措施,或以旅游开发为导向进行湿地公园建设。4.1.4 综合考虑
6、区域防洪及其它水利要求,在保障游人安全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实现对区域水系统的有效调节。4.1.5 尽量避免向市政管网排水,保持自然水体径流过程,合理收集利用降水资源;雨洪管理相关设计应与竖向设计、水系设计、栖息地设计和游憩设施设计相协调。4.1.6 根据详细的基址踏勘,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措施。4.1.7 依法保护特有的栖息地、古树名木与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场地原有自然与文化资源,体现地域特色。4.2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场地的现状及历史进行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与基址相关的 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数据、水资源、土壤环境、生物栖息地等。根据各地情况和不同湿地
7、类型 与功能,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现有资源类别、优势、保护价值、存在的矛盾与制约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与设计重点,形成调研报告及图纸。有条件的可建立 湿地公园基础数据库。(内容详见表4-2)分析评价类型分析评价内容备注生态系统湿地类型、功能特征、代表性、典型价重点分析基址生态本底所面临的干扰值、敏感性、系统多样性、生态安全影因素与程度,恢复可行性。生态环境敏响、生态承载力等。感性、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应作为指导公园设计的必要内容,。水资源与土壤环境水文地质特点、水环境质量、水资源禀须从区域到场地,尤其注意对小流域水赋、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系现状及湿地水环境的分
8、析评价。要求、土壤环境等。生物资源植物种类、群落类型、典型群落、生境注重对现有及潜在栖息地的分析。类型、主要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特点、生物多样性、生物通道、外来物种等。景观资源资源构成、资源等级、自然景观资源、注意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人文资源等。人工环境用地适宜性、建设矛盾、周边居民分布、 结合现状与上位规划进行分析。人为干扰状况、公众活动需求、交通状 况、建构筑物、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现 有基础设施、与湿地有关的人文、历史、民俗等非物质遗产等。表 4-2 城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内容注: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应在基址现状特征基础上,遵循评价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尽
9、可能反映研究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与生态状况。常用因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盖度、水体污染程度、土壤质量、不透水层比例、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可根据湿地类型和所在区域不同,增加相关影响因子,并研究确定各因子影响权重、敏感性等级和不同敏感度区域的具体分布和边界,以指导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4.3 定位与目标明确公园建设定位,设计目标,主要特色,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时间安排和项目拟投资规模,设计成果等。重点明确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栖息地类型及保护与修复目标等。4.4 功能分区公园应依据基址属性、特征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分区,至少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及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二级功能区。分
10、区应考虑生物栖息地和湿地相关的人文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缓冲区及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内的栖息地应根据需要划设合理的禁入区及外围缓冲范围。4.4.1 生态保育区对场地内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和恢复的,或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敏感性高的湿地区域及其它自然群落栖息地,应设置生态保育区。区内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活动,禁止游人及车辆进入。应根据生态保育区生态环境状况,科学确定区域大小、边界形态、联通廊道、周边隔离防护措施等。4.4.2 生态缓冲区为保护生态保育区的自然生态过程,在其外围应设立一定的生态缓冲区。生态缓冲区内 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可合理开展以展示湿地生
11、态功能、生物种类和自然景观为重点的科 普教育活动。生态缓冲区的布局、大小与形态应根据生态保育区所保护的自然生物群落所需 要的繁殖、觅食及其它活动的范围、植物群落的生态习性等综合确定。区内除园务管理车辆 及紧急情况外禁止机动车通行。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适当设立人行及自行车游线, 必要的停留点及科普教育设施等。区内所有设施及建构筑物须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4.4.3 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在场地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立满足与湿地相关的休闲、娱乐、游赏等服务功 能,以及园务管理、科研服务等区域。可综合考虑公园与城市周边交通衔接,设置相应的出 入口与交通设施,营造适宜的游憩活动场地。除园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