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太空的航程(4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一图片图片o 1 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中国航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中国航天的大事;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天的大事;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o 2 2结合相关的电视报道和图片资料,了解结合相关的电视报道和图片资料,了解“神舟神舟”五号飞船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航天五号飞船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航天人工作状况;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感情。人工作状况;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感情。o 3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时事的习惯。学、关注时事的习惯。o 1读准字音o 运载(zi)橘(j)红角(jio)落o 翌(y)年 开
2、辟(p) 乐曲(q)o 酝酿(nin) 横亘(n) 着(zhu)陆o 2解释词语o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o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o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o 尘封:放置已久,覆满灰尘。o 辉映:照耀;映射。o 翌年:明年。o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o 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陡然耸起。o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巨大;也形容声势浩大或影响巨大。o 3走近作者 几位作者均为新华社记者。o 4了解背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
3、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前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o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标题可认为实指其一,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神舟”五号
4、飞船发射的过程。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o 1吃透文本o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是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o 第二部分共分六层1(-“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背景。2(“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写中国制造卫星的历程。3(“一张张构思草图中”)写中国航天计划的早期准备。4(“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写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代原因。5(“中国人摘星揽月”
5、已为期不远了) 写中国航天战胜技术难题的曲折过程。6(“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的能力”) 写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o 第二部分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o 第三部分(最后四段),是新闻的结尾部分,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导语部分导语部分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 1、2 2、3 3段,点明这则新闻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2003年年1010月月1515
6、日日“神舟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主体部分主体部分 新闻的主体,作者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新闻的主体,作者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
7、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等一些事情上,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等一些事情上,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认识到“神舟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程碑式的事件,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
8、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本身更加凝重。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是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的指示。指示。 二、是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
9、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送上了太空。 四、是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略决策。 五、是五、是“长征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六、1999-2001年年“神舟神舟”一到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一到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部分结尾部分 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的结构。o 2疑难探究o (1)理解“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
10、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这句话的含义。 表面看,是写中国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情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壮观气势,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敬佩之情。o (2)文章是如何描写火箭升空的?试体会用词的妙处。 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定格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焰”“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描写形象、生动,读后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表现出了现场感。o (3)前三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段?有何作用? 前三段采用倒
11、叙的手法,要写中国航天员飞入太空的航程,先写这一航程的最终结果,振奋人心,给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身边具体可感的举国大事上,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作者和大家对往事的回忆,引起下文。o (4)“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这句话有什么含义?o 这句话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调。读完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o (5)怎样理解“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这句话?o 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o (6)“1986年的春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