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的一个大学生的见解

《关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的一个大学生的见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的一个大学生的见解(1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走进江村经济从开弦弓村看中国江南基层社区的经济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走进江村经济从开弦弓村看中国江南基层社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姓名:闻贡源学号:1450005专业:经管学院管理学试验班联系方式:18201936186上课时间:周三晚9、10、11节任课教师:黄国庆承诺书:我承诺:我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通过学习、研究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本论文的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承诺人:摘要:在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洪流之中,同绝大多数中国的农村一样,江苏省苏州市吴
2、江区庙港社区的开弦弓村也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这个小小的村落,是否仍像半个世纪前费孝通老先生所描绘的那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或许它正发展着属于21世纪的“江村经济”。关键词:江村经济,蚕丝业,渔业,河蟹养殖,乡脚,城镇建设。一:背景今年是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首次出版后的第75年,该书以小见大,以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开弦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而笔者,恰好出生在费孝通先生笔下村庄隶属的江苏省吴江市(于12年撤市设区),并于2014年暑假耗
3、时两个月深入自己的家乡,也就是75年后的先生笔下的开弦弓村,探寻其近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二:选择此课题的原因1 弗思博士 雷蒙德弗思(Raymond Firth)博士在中国农村社会团结性的研究一文中讨论了这个问题。此文刊登在社会学界第十卷中。说,“以一个村子作研究中心来考察村民们相互间的关系,如亲属的词汇、权力的分配、经济的组织、宗教的皈依以及其他种种社会联系,并进而观察这种种社会关系如何相互影响,如何综合以决定这社区的合作生活。从这研究中心循着亲属系统、经济往来、社会合作等路线,推广我们的研究范围到临近村落以及市镇。”对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入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单位。但
4、是,这样的结论却可以用作假设,也可以作为在其他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2 开弦弓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的变化便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工业化是一个普遍化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重心虽由工业化逐渐向经济发展迁移,但工业化依旧仍在国内进行着。此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开弦弓村曾经进行过蚕丝业改革的实验。社会改革活动与中国的社会变迁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仔细分析各种社会变迁。3 这个地区有着网状分布的水路,广泛使用水上交通,并进行着水稻种植业以及养殖业,这种江南所特有的城乡之间的独特
5、关系与华北的情况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以此来研究依靠水上运输的集镇系统。另外,开弦弓一带,由于自然资源极佳,农业发展到很高水平。曾经的土地占有制度在这里有着特殊的地方,我们可以用其来研究旧时的分配制度问题。三:蚕丝业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这是太湖一带农民的特点。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旧蚕丝业的衰落和新蚕丝业的改革深深影响了村里人民的生活。省份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全国33720t62370t121500t270950t480179t420000t635000t江苏7685t9890t23800t382
6、00t120021t83000t94000t22.8%15.9%19.6%14.1%25.0%19.8%14.8%表格 1 1950-2010年全国与江苏蚕茧产量对比促使变革的外界力量变化的情况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世界经济的不稳定;蚕丝业在世界性范围内由手工向科学方法工厂企业发展。生丝价格的下跌。家庭蚕丝业的衰退。该农村经济贫困有以下三点表现:A. 收入低。B. 民间高利贷。C.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最低生活水平。家庭蚕丝业是中国农村中对农业不可缺少的补充。靠它来支付:A. 日常所需。B. 礼节性费用。C. 生产的资本。蚕业学校的建立和专业技术的普及是工业变革的积极力量。居民有变革的准备。当地领导
7、人予以的支持:A. 在改革中担任领导。通过参加改革扩大个人影响。在改革中产生新的领导人。B. 改革对领导人的经济利益。农民缺乏工业改革方面的知识。当地领导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变革力量的意图:A. 应用蚕丝业的科学知识以便:1) 防止蚕种带有病毒细菌。2) 增加蚕茧产量和改善质量。3) 生产合格的出口生丝。B鼓励办厂。C改善村庄的经济情况。改革的计划:A. 蚕业学校师生发起、组织和指导改革计划:1) 依靠专家供应蚕种。2) 在教学中心的监督下养蚕。3) 开设有现代机器的工厂。B. 改革计划过程中:1) 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2) 桑树合理密植及四边桑的栽培。3) 设有小蚕饲育专业组织和小蚕共育室
8、。4) 加强蚕和桑的病虫害防治。C. 改善村庄的经济情况:1) 成功:a 养蚕成本降低。养蚕生产增加。b工资是家庭收入的新来源。2) 失败:a. 盈利没有达到预期的数量。b. 由于使用机器,部分女劳动力在家庭中浪费掉。c. 延迟支付供给工厂的原料的全部价值。被改革的传统技术。A. 传统技术的缺点:1) 个体家庭或当地育种者生产的受过感染的蚕种,使传染病毒广泛传播。2) 习惯的方法不能使蚕的生长过程得到控制,因而大大降低蚕茧的产量和质量。3) 旧型机器缫丝粗细不一,断率高。B. 家庭副业的个体性质。1) 传统观念认可的新思想:在经典思想中,在集体排水实践和信贷系统中。2) 对实施大众管理和行使新
9、权利缺乏教育3) 仅对实际利益有兴趣。4)C. 希望经济恢复。1) 传统技术生产成本高。2) 劳动没有行成商品。3) 传统缫丝的残存。a. 家庭企业利益微少。b. 农村鲜有工作吸引女劳动力。c. 村里保留的部分家庭缫丝业需要原料。政府作为变革力量所持的意图:A 平衡国际贸易。B 有关农村企业的乡村建设政策:1) 鼓励技术改进。2) 鼓励投资办厂。A. 政府补贴,付高价补助生丝出口。B. 政府参与:1) 检查蚕种生产,接办养蚕监督工作。2) 工厂依赖政府贷款。A 中国生丝出口的重要性。B 新兴工厂的资金链存在隐患。C 政府的经济义务。表格 2 开弦弓村蚕丝业变迁过程1982年,在费孝通四访江村的
10、推动下,庙港公社选拔40名20岁左右的女工到盛泽镇国营新联制丝厂学习技术,开弦弓村65岁老人周亥金17岁的孙女谈卫芳就是其中一员。“我们是开弦弓的第一批农民工。”在聊天中谈卫芳跟笔者说,那时是国营经济繁荣的时代,城乡之间从收入水平到生产水平差距都很大。“当时在国营厂里留下来,简直想都不敢想。”作为技术骨干,谈卫芳成为那一批女工中唯一被特批留下来的。虽然从村里到厂里坐船换车需要小半天的时间,但谈卫芳感觉城里和乡下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因为她像城里人一样上了班,有了工资。用10年时间她学完20道缫丝,再用10年从值班长做到厂长,如今国企改制后谈卫芳与人合伙把厂子承包下来,做了股东。“没有新联厂,我可能
11、走不出开弦弓,也不会有今天的生活。”谈卫芳说,无工不富已经成为开弦弓人的一种共识。由此,目前苏南某些地区蚕丝业已呈萎缩状态,吴江市仍然欣欣向荣,前途较尚乐观。虽然如此,笔者依旧觉得蚕丝业要有一个光明的前景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图 近日发现的70年前吴江县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股单对于前景而言,世界性的丝绸需要复苏。目前我国的丝绸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这与为国家多换汇的方针以及以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基本适应的。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丝绸的需求逐渐增长,这表明,国内是丝绸消费的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十年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丝绸都只是用于服装,而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