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政治课题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政治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政治课题(1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春联多是充满吉庆意味的祝语,在新春时节深的人们的喜爱。“春节”一般俗称为“新年”或“过年”,但古代多称为元辰、元正、正旦或元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 年“的概念,是与古代的天文节律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紧密相联的。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循环往复,人们在取得好收成时,总要庆贺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为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就有果实丰收和稻穗成熟的象征意思。 关于春节过年的传说,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关于“年兽”的说法,人们庆幸没有被可怕的年兽吃掉而相互恭贺;二是玉皇大帝曾听信谗言要四海龙王淹死人们,幸亏观世音菩萨的搭救,才免除了人们的浩劫,所以大年初一时,人们见面时总要互道新
2、喜。在历史上春节的时间并不一致。1911年辛亥革命后,会采用西历历制,把西历(即阳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或“元旦”,而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根据考证,元宵节的来源,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饿和瘟疫。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乃于元鼎5年(西元前122年)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
3、的灯火祭祀,从此便形成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了。 清明节可指二十四节气中之“清明”或指民间祭墓的节日。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著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从节气来讲,清明在农历的三月,相当於西历的4月5日左右。每到清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清明”於古代农业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若作为节日,则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中国人相当重视慎终追远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时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贵族士庶,并将拜扫的日期定位寒食节,後逐渐与清明合而为一。清明由节气之一发展为民间祭墓的节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而成的。唐朝大诗人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4、,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地记述了人们上坟归来时的心情。除祭祖扫墓外,民间还有春游、踏青、种树和插柳等习俗,至今仍为民间所重视,并写以新的内容。 不少中国人以轩辕黄帝为祖先,有的地方还流行于清明节向他敬献鲜花。由于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故称七夕。它起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相传人间的牛郎与本为王母娘娘外孙女的织女喜结良缘后,互敬互爱,生儿育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日,王母娘娘奉旨带着天兵天将,捉住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经原为仙牛的老耕牛之帮助,用箩筐挑着一双儿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
5、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遥隔两岸的织女和牛郎只能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于七月初七相会一次。民间被这神话传说所感,日益重视这个节日。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桉、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之夜,古人把圆月视为
6、团圆的象徵,因此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也流传着如嫦娥奔月、月神生日等神话故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祭典,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对于秋天丰收的喜悦和感恩,酬神祭祖,向月神祈年、祈生育,将月神女性化、大母神化和秋分之夜望月占年,都是构成后世中秋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并先于战国时代的楚国形成雏形。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明、清诸朝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鬆的欢娱。每当中
7、秋月亮升起,人们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桉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欢度佳节。 月饼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要食品,月饼象徵着团圆。关于吃月饼的由来,民间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唐太宗八月十五出征北方突厥,凯旋而归,得一圆饼,太宗大喜,指着悬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与文武百官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说是唐明皇游月宫时,吃了嫦娥款待的仙饼后,回宫命人制成。还有一说是元末农民起义,利用月饼内夹的纸条传递起义资讯。 可是根据文献记载,月饼最早出现于南宋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只是作为一种蒸作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