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教学范文

上传者:lao****en 2022-06-02 14:43:18上传 DOCX文件 17.24KB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教学范文_第1页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教学范文_第2页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教学范文_第3页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教学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公开课教案-教学范文(6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标签:标题篇一:石壕吏公开课教案石壕吏教案执教者:杨万凤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一、 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二、用吟诵沟通情感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一一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 ?入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

2、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 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读音:第一组:吏(l 1 ) 逾(yu)

3、 邺(ye)城戍(shd) 老妪(yd) 泣(q i )幽咽 (y e )文言词义:第二组:暮投()石壕村 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 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

4、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这句诗里,我看到了 ?(从“ ??”这句诗里,我听到了 ??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 ??从 “??”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 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一一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解的阜者和官耨俞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 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 人物和情节, 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

5、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怎 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

6、呢?老师提示:我们国家现在还征兵吗?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卫国)唐朝当时发生安史之乱时为了平定叛乱也得征兵,只不过需要的兵力太多了, 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够入伍的青壮年男子还不够,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战场。诗人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平息那场战争是正义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政府“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6、全诗小结:(2分钟)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

7、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 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 展现。7、再读诗歌。在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中深情朗读,再次感受石壕村里这个七口之家在安 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3分钟)8、老师致课堂结束语: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 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 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视频播放和和平鸽动画音乐。9、作业:(1)想象并补写(300字以上):老妪和她的儿子

8、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怎样的情景?(2)背诵默写全诗篇二: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简洁的写法。3、理解诗歌主题并感受诗人的情怀。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多媒体歌曲播放完毕)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唐王朝曾经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开放包容的大帝国。但是,因为一场战乱这个大帝国从此走向衰亡,那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史八年给无数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千多年的唐朝,和诗圣杜甫一起来到石壕村,去看看那时的百姓生活。(大屏幕播放动画石壕吏视频故事)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视频看完

9、了,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朗读叙事长诗石壕吏。(大屏幕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一)熟读诗歌1、学生自读。要求:标出生字、难字读音。2、听读诗歌,划分节奏(多媒体播放音频朗读)提示:五言诗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二二一,个别句子情况特殊除外。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感情。4、同学互读。5、检查朗读并评价。6、全班齐读。(二)理解大意1、学生试译全诗,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预设:逾(越过)走(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书(信)偷生(苟且活着)更(再)裙(衣服)2、检查反馈。三、复述故事,体会诗歌写作手法。1、请学生复述故事学法指导: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记叙文的基

10、本特征,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可以先找出记叙 的要素,然后将要素组合起来。学生动手,找出六要素:时间: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吏老妇起因:有吏夜捉人 经过:?结果:老妇被捉。2、难点突破:理解作者是如何写事情经过的。(1)请几位同学表演事情的经过。(2)提问:第二节写到了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说明“吏”和老妇都是说了话的,为什么第三节只写到了老妇人的话,吏没有说话吗?讨论明确:“吏”有说话,老妇人的话都是被差役逼问出来的。(3)根据老妇人的话,猜测“吏”都说了些什么。提示:先把老妇人“致词”的话有几层意思弄清楚。明确:老妇:三男死二;孙幼媳寡;自请应役差役:汝家有壮丁否?尚有他人否?如之奈

11、何?教师提示:诗的第三节实际写了三问三答,藏问于答提问:大家还见过这样的写法吗?(如寻隐者不遇)小结:由此看来,事情的经过是差役步步紧逼,一个劲地要老妇人交人,而老妇人则是苦苦哭诉,希望差役放过自己和家人。(板书:经过一差役步步紧逼,老妇苦苦哭诉)(4)根据以上分析,复述故事。四、默读诗歌,探究质疑1、谈谈你对差役和老妇人的印象。差役:凶恶、蛮横老妇人:不幸、痛苦2、面对老妇人被抓应役这样的结局,诗人心情怎样?说说理由讨论明确:心情沉重 从诗的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等句可以读出, “如闻”表 明实际并没有人哭泣, 只是诗人的错觉。因为诗人对老妇人的不幸充满同情, 所以他觉得有 人在哭。

12、3、诗人为什么不阻止差役抓人的行为呢?问题分解:(1)诗人当时在哪里?可能在旁边默默看着这一切(2)差役为什么不抓他?他是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3)既然他是官员,为什么不阻止?联系当时战争的形势,前方战事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急需兵源,杜甫不可能不支持朝廷的正义战争,因为朝廷的平叛一旦失利,就会有更多像老夫人一样的家庭遭遇不幸。因此,虽然诗人同情老妇人一家的不幸,但在国家的大不幸面前,诗人能够选择的只能是舍小家为大家。总结:一面关心国家的命运,一面同情百姓的遭遇。他的脉搏和着国家的命运一起跳动, 他的心灵和百姓息息相通。这就是诗圣的情怀一一忧国忧民。他的诗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那么真实

13、、那么朴素,这就是诗圣之所以为诗圣的原因了。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诗圣一样,把国家和人民的 命运永远装在我们的心中。五、唱读诗歌,品味诗歌之美。(播放视频文件古诗新唱之石壕吏 )六、布置作业:发挥合理想象,将石壕吏改写成白话文故事。字数500字左右。篇三:石壕吏优质课教案石壕吏杜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2 . 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二、过程与方法:1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2 . 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

14、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 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学习指导过程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 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 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 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

15、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 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 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 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 “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注意:逾戍妪咽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注意重点字词:逾

16、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境遇。明确: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抓:“暮、投、村、夜、捉”几个字分析。暮投石壕村:封建社会,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 ,而作者暮色苍茫才投宿小村庄,可以设 想战乱不敢走大路, 或者城镇已经荡然一空, 无处歇脚,总之不仅点明投宿时间和地点,而 且托出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有吏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 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

17、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三、细致品读:。1、根据插图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一起分析讨论:吏怒呼,妇苦啼。呼一一啼,怒一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凶狠粗暴的横蛮气势,为老妇以下的诉苦制造悲愤的气氛。2、妇人苦在何处?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明确:“三男邺城戍”一一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一一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一一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一一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

18、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苦于: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3 .“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官吏在听。官吏不仅在听,而且怒呼,呼了什么?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 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想象哪里有吏呼的内容。4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 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和家破人亡的老翁。 还有家家户户

19、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四、研读探究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辞严的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明确:反应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进行含蓄的揭露。这首诗也就是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老年丧子之苦板书:吏怒呼 妇苦啼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苦难的时代、苦命的家庭、苦闷的灵魂习习诗人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附课外材料: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腰下宝珏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釐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523892.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