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详解



《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详解(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端斜向延长到四个屋角的四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周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顶。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周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3、悬山顶: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4、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脊。(即四周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2、,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5、卷棚顶 :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分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上述四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6、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最为悬殊,有飞檐之称。这种外形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快欲飞的美感。 我国古建筑大都成群体分布,这种成群体分布的古建筑一般都有主体建筑、主要建筑与次要建筑之分,而主要建筑,尤其是主体建筑,是整个建筑群中的精华、特色
3、所在。我国古建筑的一般分布规律是:特别讲究中轴线,常把重要的建筑物布于中轴线上,而其中的主体建筑则按“正殿高大而重隐深藏”原则而设。所以,凡是贯穿于中轴线上的建筑都是重要建筑,且其中必定有一个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的建筑都是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方法主要是用来显示尊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惟我独尊的等级观念。那么,在某一建筑群中究竟哪一些是主要建筑,哪一些是次要建筑呢?一般来说,主要建筑往往是等级比较高的,次要建筑只起陪衬作用,等级相对较低。同时,在主要建筑中还有一个主体建筑,即正殿,这是建筑群中等级最高的。至于如何区分建筑物等级的大小,是有肯定依据的。推断主体建筑的三个标志1、屋顶的形式。我国较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