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人卫七版



《腹外疝人卫七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外疝人卫七版(4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张宗明 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概 念 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hernia)。病 因腹壁强度降低:腹壁强度降低: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腹股沟管、股管、脐环等处;腹白线发育不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老年、久病等。 腹内压力增高: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病理解剖 腹外疝组成:腹外疝组成: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 腹外疝类型:腹外疝类型: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 临床类型 易复性疝(易复性疝(reducible hernia):疝内容物
2、很容易回纳入腹腔的疝,称易复性疝。临床类型难复性疝难复性疝 (irreducible hernia): 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称难复性疝。其中,腹内脏器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者,称滑动性疝。 临床类型 嵌顿性疝嵌顿性疝 (incarcerated hernia): 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或箝闭性疝。 临床类型 绞窄性疝(绞窄性疝(strangulated hernia):嵌顿疝未能及时解除,肠壁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
3、断,即为绞窄性疝。此时,肠系膜动脉搏动消失,肠壁失去光泽、弹性和蠕动能力,变黑坏死。 绞窄性斜疝:术中见疝内容物为小肠,绞窄性斜疝:术中见疝内容物为小肠,肠管色泽变黑、变暗,蠕动减弱,系膜肠管色泽变黑、变暗,蠕动减弱,系膜血管博动消失,肠管已发生血供障碍。血管博动消失,肠管已发生血供障碍。概念概念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称为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疝囊
4、经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分类分类双侧腹股沟直疝双侧腹股沟直疝内口:内口: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或腹环)。外口: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的一个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环或皮下环)。 前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后壁:后壁:腹横筋膜。上壁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内容物:内容物: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解剖直疝三角直疝三角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三
5、角区。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典型的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站立或咳嗽时出现,平卧后消失。疝内容物回纳后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深环,让病人起立并咳嗽,斜疝疝块并不出现,出现者即为直疝。 难复性斜疝的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临床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并有明显触痛。 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可发生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及肠袢坏死穿孔,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斜斜 疝疝 直直 疝疝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
6、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 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 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精索与疝囊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斜疝与直疝的鉴别分分 型型I 型:型:疝环缺损直径1.5cm(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II 型:型:疝环缺损直径1.53.0cm(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III 型:型:疝环缺损直径3.0cm(大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