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成都4批历史建筑

上传者:97****76 2022-07-14 02:15:11上传 DOC文件 32.50KB
成都4批历史建筑_第1页 成都4批历史建筑_第2页 成都4批历史建筑_第3页

《成都4批历史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4批历史建筑(12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成都市4批历史建筑简介第一批9处建筑(2013年10月公布)1、张大千故居位于金牛区金牛宾馆内,占地面积600 m,建筑面积324m,砖木结构。建于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18991983)在大陆的最后寓所之一,近代建筑风格。保护状况较好,目前空置。该建筑作为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在祖国大陆的最后居所,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2、薛公馆位于金牛区解放路北一段15号,建于民国时期,成都北门最大的粪业经营者薛氏的公馆,成都中心城区近代公馆建筑遗存。该建筑也生动地记载了老成都的风土民情和生活场景,是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文化和市民文化的特色遗存。3、原成都市政府办公楼位于青羊区成都

2、市人民西路2号,砖混结构,木屋架平瓦屋面,建筑面积9638,有办公用房及会议室191间,保护状况较好。目前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和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合理使用,分别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市出入境接待中心、市人民政府外事服务中心、友城展厅、出国管理处等单位在此办公该楼是天府广场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曾作为市政府办公场所,成都市很多重大决策都在这里完成,是名副其实的成都心脏,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4、邱家祠堂该建筑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为“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距今有140多年历史,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的宗族祠堂。占地规模约1

3、608平方米,现状建筑面积约1097.71平方米。邱家祠堂为研究客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作为“湖广填四川”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邱家祠堂是支撑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5、冯家大院位于青羊区九思巷3号。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461.8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1.81平方米。原国民革命军29军军长田颂尧(18881975)亲属住所。它是成都市寥寥无几的民居院落遗存,更是近代民居院落建筑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民国到新中国这一历史时期内老成都民居文化的见证。6、鹤鸣茶社民国初年,大邑县龚氏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建此茶社,民国时期文化名流汇聚之地,成都中心城区保存至今的百

4、年老茶馆。解放前,鹤鸣茶社的主要茶客是教师与公职人员,是交流信息、请托关系、签字下聘集中之所,成为充满竞争的人才市场“六腊战争”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杨尚昆、张爱萍、魏传统,以及郭沫若、巴金、叶圣陶、李劼人、沙汀、艾芜等文人作家也常在此聚集。现在的鹤鸣茶社由沿湖长廊、院坝和主楼三部分组成,长廊和主楼保留完好。雕塑墙、老虎灶、茶叶店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老成都茶文化风貌。该建筑是成都老茶馆的代表,亦是中国茶文化中的地标性文化场所之一。7、康季鸿公馆 建于20世纪40年代末,民族资本家康季鸿的公馆,成都近现代民族资本家私宅的罕有遗存,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公馆占地面积约444.3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

5、44.36平方米。原修建了砖木和木结构两处,全木结构建筑物因虫蚀严重,于八十年代后期倒塌,现公馆仅余砖木结构的这一处建筑。该公馆作为成都解放初期民族资本家生活和进行社交活动的知名场所之一,是成都的民族资本家公馆中的罕见遗存,填补了成都现存民族资本家公馆的空白。8、原中共成都市委办公楼群(5、6、8号楼)位于青羊区羊市街19号,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后改扩建,包括5、6、8号楼,曾长期作为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和机关办公区使用,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的建设和发展历程。20世纪30、40年代,该建筑群作为天主教本笃会和赎世主会主要活动地之一,对中西方宗教文化交流一度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期

6、后,该建筑群作为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和机关办公区使用,对成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过较深远影响,承载了典型的城市记忆,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9、原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办公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仿苏式建筑风格。该校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最早设立的工科学校之一,为我国电子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前身曾是陈毅元帅的母校。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曾在该校学习了两年。继陈毅之后,这里走出的杰出校友有全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原山东省省长李春亭、国防科技英模沈祖华烈士等,具有相当的人文价值。该建筑是西南地区20世纪50年代校园建筑典范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第二批6处建筑(2014年9月公布)1、欣庐位

7、于锦江区大慈寺片区内,建筑面积625,建于民国时期,近代建筑风格的三合院,靠西糠市街为两层中式建筑 。曾于2008年完成修复,现保存完好。该建筑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的精华。保护该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记忆,增强大慈寺片区的文化凝聚力。 2、笔帖式街老宅院位于大慈寺片区内笔帖式街,建筑面积1220,建于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部分已被拆除,现仅存部分。曾于2008年完成修复,现处于空置状态。该建筑所在地系原笔帖式署衙门旧址。“笔帖式”是满语的音译汉写,本义是写字人,汉语意译是“书记人”。清代规定凡是重要的文书都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

8、以就在总督府之下专门设立了一种负责掌管满文与汉文翻译事务的官职,就叫笔帖式。笔帖式办公的地方叫笔帖式署,所在的街道也就叫笔帖式街。 该建筑系笔帖式街仅存的老宅院,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笔帖式街是我市唯一一条以满语的译音为街名的街道,也是清代成都历史的重要见证。保护该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记忆,增强大慈寺片区的文化凝聚力。3、崇德里民居位于锦江区红石柱横街,建筑面积539,始建于1925年,大部分建筑于本世纪初被拆除,留存部分于2012年落架重修,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曾为著名作家、原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于抗战时期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设在成都的办事处所在地。现为茶室及餐厅。该建

9、筑既保留和传承了老成都的历史记忆,又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的工作生活地和“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所在地,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重要的纪念意义。该建筑为我市主城区留存不多的川西民居院落,是成都传统文化和地方风貌特色的重要载体。4、原四川大学女生院位于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建筑面积1920,建于20纪40年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风格的三合院群落。解放后用作校长办公室和中共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是一批重要学者和教育家工作之地。现为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办公使用。该建筑修建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后作过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谢文炳、周太玄、彭迪先、温建平等均在此办公,承载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703898.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