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SK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doc
上传者:秋天学习屋
2022-06-17 14:19:01上传
DOC文件
66 KB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1/8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思想知识点梳理——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
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
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
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包括统治
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
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
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
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
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
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5.“均”的含义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
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
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
1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8/8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劫富济贫。
第二课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1/8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思想知识点梳理——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
第一课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
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
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
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
(包括统治
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
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
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
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
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
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5.“均”的含义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
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
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
1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8/8
IASK_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劫富济贫。
第二课
IASK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