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者:玉柱儿 2022-06-11 01:35:51上传 DOC文件 18 KB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古诗文是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又是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最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的文体。大量的品读鉴赏,既可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灵感,又能提升他们的素养,烛照人生。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古典诗词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所蕴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挖掘和鉴赏古典诗词内在的美,进而获取感悟和提升审美能力。
一、发现诗词音律的变化让学生去体味音韵美
朱光潜在《诗论》中给诗定义: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而词作为配乐演唱的诗的变体,更要关注声韵赏读。只可惜目前留下的大多遗落了乐谱,只留下了词牌格律。而且我们国民普遍缺乏音乐教育,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解读,长期忽略从音乐角度来赏读词作。
关于声音与情绪的密切关系,《乐记》中有段话最透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于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词谱与乐谱都是模声的,只是词谱更重表达意义,乐谱更重声音的和谐。
如《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在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特点: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句中虚字可轻轻带过,比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学生朗读时,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语气,从而感受到诗文的节奏美。
其次,这篇诗文共五次易韵。告诉学生辨认某些字是否同韵,要考虑到古今音的不同,只要读音大致相近,都可以归并为一组。全文的五次易韵是:第1段,归、悲、追、非、衣、微。第2段,两易韵,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第3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第4段,时、之、期、耔、诗、疑。很明显,韵脚的变化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第一部分(第1、2段)用三韵,依次描写归回途中,归至家门、归家居住的情景,第二部分写归耕,第三部分写乐天知命,则各用一韵。所以,文章韵脚在一致的基础上又依内容灵活多变,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音韵的变化,从而感受到诗文的音韵之美。
又如《蜀道难》诗句,发语突兀,大起大落,感情变化巨大,作者在句式上以七言为主,间于三、五、七言等,使节奏的急缓变化与感情的起伏跳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准韵脚,确定节拍,并组织多种诵读形式,或自读或对读或小组读,之后再示范诵读,同样要求学生注意老师在诵读过程中对诗词情感的处理与表现,如诗歌开头一句“噫吁唏”须一气读出,表现出诗人的惊叹,“危乎高哉”,“危”“高”重读,“乎”“哉”语音延长些,表现蜀道之险,非同一般。透过诗词的反复诵读,学生不仅能较好地体会到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0539663.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