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需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doc
上传者:探春文档
2022-07-20 18:09:32上传
DOC文件
16 KB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需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李连俊 近年,随着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付诸实践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内蒙古自治区进行的典型调查掌握,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需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连续5年中央1号文件均是关于支持和促进“三农”发展的,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及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在城乡收入差距的激励下,近年农村青壮年大批进城务工,农活逐渐成为老年人的工种,种粮农民面临“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农业种植技术、生产经验面临“失传”的问题。务农成为很多农村青壮年季节性(春种秋收时节)的返乡“帮忙”,相当比例农村青年不谙农活,不愿扎根农村和农业,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出现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结构性短缺,大片耕地出现撂荒现象。虽然我国粮食今年有望实现连续第5年增产,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永续发展问题仍令人担忧。
(二)农村人口相对稳定问题
一方面,多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农村交通、通讯、用电和饮水等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大量进入城镇,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大幅增加,相当多的乡村成了老人村或老人与学龄前儿童的留守村,一些村庄出现了“人去屋空”的现象,基础设施闲置。随处可见,过去二三十户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五六户人家。突出的是,多年来为解决农村孩子就近入学问题,国家和社会多方筹资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建设希望学校,充实农村中小学校的师资,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可是,近几年随着农村居民大量迁居城镇,农村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锐减,许多村庄的希望小学闲置,师资流失。而城镇中小学校的学生大大“超容”,造成城镇教育资源出现紧张。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62所乡村的希望小学闲置。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对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短时间内城镇难以消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城镇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并增加了社会治安的难度。
(三)金融机构支农意识缺失问题
近年,国家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三农”建设和农业生产各项补贴,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作用。然而据调查掌握,金融机构在农村出现服务网点撤并、功能萎缩和资金外流的同时,在支持对象选择上又普遍“嫌贫爱富”、“傍大弃小”,支农力量明显缺失。比较突出的是,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三农”的合作金融组织信贷资金相当比例用于非农,多投向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及非农中小企业甚或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当然,商业银行在当前国家从紧货币政策指导下控制贷款规模,部分中小客户亦选择了农村信用社,也是一方面原因),甚至支农专项资金(支农再贷款)被挤占、挪用,实际直接或间接用于“三农”的信贷资金大打折扣,一般只占到农村信用社全部新增信贷资金的三成到四成,支农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农村信贷资金仍显缺乏;而在对外披露时存在隐瞒资金真实用途,人为扩大“三农”资金占比的情况。目前,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在选择客户方面
李连俊 近年,随着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付诸实践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内蒙古自治区进行的典型调查掌握,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需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需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连续5年中央1号文件均是关于支持和促进“三农”发展的,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及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在城乡收入差距的激励下,近年农村青壮年大批进城务工,农活逐渐成为老年人的工种,种粮农民面临“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农业种植技术、生产经验面临“失传”的问题。务农成为很多农村青壮年季节性(春种秋收时节)的返乡“帮忙”,相当比例农村青年不谙农活,不愿扎根农村和农业,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出现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结构性短缺,大片耕地出现撂荒现象。虽然我国粮食今年有望实现连续第5年增产,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永续发展问题仍令人担忧。
(二)农村人口相对稳定问题
一方面,多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农村交通、通讯、用电和饮水等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大量进入城镇,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大幅增加,相当多的乡村成了老人村或老人与学龄前儿童的留守村,一些村庄出现了“人去屋空”的现象,基础设施闲置。随处可见,过去二三十户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五六户人家。突出的是,多年来为解决农村孩子就近入学问题,国家和社会多方筹资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建设希望学校,充实农村中小学校的师资,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可是,近几年随着农村居民大量迁居城镇,农村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锐减,许多村庄的希望小学闲置,师资流失。而城镇中小学校的学生大大“超容”,造成城镇教育资源出现紧张。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62所乡村的希望小学闲置。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对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短时间内城镇难以消化,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城镇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并增加了社会治安的难度。
(三)金融机构支农意识缺失问题
近年,国家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三农”建设和农业生产各项补贴,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作用。然而据调查掌握,金融机构在农村出现服务网点撤并、功能萎缩和资金外流的同时,在支持对象选择上又普遍“嫌贫爱富”、“傍大弃小”,支农力量明显缺失。比较突出的是,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三农”的合作金融组织信贷资金相当比例用于非农,多投向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及非农中小企业甚或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当然,商业银行在当前国家从紧货币政策指导下控制贷款规模,部分中小客户亦选择了农村信用社,也是一方面原因),甚至支农专项资金(支农再贷款)被挤占、挪用,实际直接或间接用于“三农”的信贷资金大打折扣,一般只占到农村信用社全部新增信贷资金的三成到四成,支农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农村信贷资金仍显缺乏;而在对外披露时存在隐瞒资金真实用途,人为扩大“三农”资金占比的情况。目前,相当多的农村信用社在选择客户方面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需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