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doc
上传者:好用的文档
2022-06-02 17:24:22上传
DOC文件
16 KB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
摘 要 自古以来,对家庭的重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孝道思想更是占据了其中首要的位置,无论是我的日常生活伦理还是律法名典,处处可见孝道观思想的痕迹。从事天地鬼神以敬,事家国君王以忠,到事父母兄长以孝,孝道已经深入我们的骨血,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实际的角度来说,针对孝道研究最深的就属于儒家学派,其对于我国的有关孝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文章就现有的儒家经典,对孝道的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儒家经典 孔子 孟子 曾子
1从孔子的《论语》角度来说
孔子对于孝道的铸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孝道的概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发自内心地敬养父母即“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说,身为子女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在态度上要始終保持温和愉悦,不露难色。仅作到以劳作服侍父母,以酒食供养父母,是并不能算全尽了孝道的。只有在服侍父母的过程宗始终保持的温和顺从的态度,才是使父母从根本上感受到“孝道”的方法。而且只要是子女如此行事,将内心中所怀有的对父母的拳拳敬爱之心得以表达,即使不能供养父母精致的衣食,父母也会由衷地感到意足的。
其次,设身处地关爱父母即“孝”。 作为子女尤其是成年的子女,自有其事物而不能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是对于父母的“孝敬”之心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尤其不能让父母自己忧心。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在孔子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心与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是同等的,如果子女生病受伤,身为父母又怎么会不伤心难过呢?而同样的,作为怀有孝心的子女来说,怎么会不时刻忧心父母是否舒适而无病痛呢?只有认识到父母的这种心情的子女才能正真理解孝顺的含义,才能真正为父母尽其心、致其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意思是说,父母的年庚不可不谨记在心。这又是为何呢?首先,父母高寿自然是子女值的高兴的事情,但是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体质的衰弱,病痛的袭击也使得子女为之担忧,这种忧心之情便如同父母在抚养幼儿之时的担忧是一样的。而当父母逐渐衰老之时,作为子女应当负担起父母的生活起居,使父母尽可能的少受年老衰弱之苦,尽最大心力让他们安享天伦之乐。
第三,以豁达之心善养父母即“孝”。孔子赞扬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闵子骞是孔门众弟子中德行修养的佼佼者,道德修养之名与颜渊概齐。闵子骞年少之时被后母虐待,寒冬之时,后母给自己的所生的两个孩子以丝绵做的棉衣,而仅给闵子骞以芦花作夹的衣物。子骞因为受不住寒冷而难以动弹,其父并不知情,反而认为其懒惰,气愤训斥之余还用鞭子抽打闵子骞,直到发现闵子骞的衣物被鞭子抽打后显露出来的芦花,才察觉儿子所受的虐待。随后闵父查验后发现后母之亲子皆身着厚絮,知道是自己失察而使得爱子受苦,羞愧忿恨之极,想休弃后母。而闵子骞却不计前嫌的为后母求情,跪称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闵父这才饶恕了后妻。自此以后,继母对待闵子骞便再无差等,视同己出,闵家也从此全家和睦,被世人传为美谈。在孔子看来,闵子骞之孝在于不为个人得失而使得家庭分崩离析,继母虽然苛待自己,却也为家庭做出了贡献,如果只为出自己一时之气而拆散整个家庭,使兄弟皆失母爱实在是不值当。闵子骞
摘 要 自古以来,对家庭的重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孝道思想更是占据了其中首要的位置,无论是我的日常生活伦理还是律法名典,处处可见孝道观思想的痕迹。从事天地鬼神以敬,事家国君王以忠,到事父母兄长以孝,孝道已经深入我们的骨血,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实际的角度来说,针对孝道研究最深的就属于儒家学派,其对于我国的有关孝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文章就现有的儒家经典,对孝道的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儒家经典 孔子 孟子 曾子
1从孔子的《论语》角度来说
孔子对于孝道的铸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对于孝道的概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发自内心地敬养父母即“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说,身为子女在孝敬父母的时候,在态度上要始終保持温和愉悦,不露难色。仅作到以劳作服侍父母,以酒食供养父母,是并不能算全尽了孝道的。只有在服侍父母的过程宗始终保持的温和顺从的态度,才是使父母从根本上感受到“孝道”的方法。而且只要是子女如此行事,将内心中所怀有的对父母的拳拳敬爱之心得以表达,即使不能供养父母精致的衣食,父母也会由衷地感到意足的。
其次,设身处地关爱父母即“孝”。 作为子女尤其是成年的子女,自有其事物而不能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是对于父母的“孝敬”之心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尤其不能让父母自己忧心。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在孔子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心与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是同等的,如果子女生病受伤,身为父母又怎么会不伤心难过呢?而同样的,作为怀有孝心的子女来说,怎么会不时刻忧心父母是否舒适而无病痛呢?只有认识到父母的这种心情的子女才能正真理解孝顺的含义,才能真正为父母尽其心、致其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意思是说,父母的年庚不可不谨记在心。这又是为何呢?首先,父母高寿自然是子女值的高兴的事情,但是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体质的衰弱,病痛的袭击也使得子女为之担忧,这种忧心之情便如同父母在抚养幼儿之时的担忧是一样的。而当父母逐渐衰老之时,作为子女应当负担起父母的生活起居,使父母尽可能的少受年老衰弱之苦,尽最大心力让他们安享天伦之乐。
第三,以豁达之心善养父母即“孝”。孔子赞扬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闵子骞是孔门众弟子中德行修养的佼佼者,道德修养之名与颜渊概齐。闵子骞年少之时被后母虐待,寒冬之时,后母给自己的所生的两个孩子以丝绵做的棉衣,而仅给闵子骞以芦花作夹的衣物。子骞因为受不住寒冷而难以动弹,其父并不知情,反而认为其懒惰,气愤训斥之余还用鞭子抽打闵子骞,直到发现闵子骞的衣物被鞭子抽打后显露出来的芦花,才察觉儿子所受的虐待。随后闵父查验后发现后母之亲子皆身着厚絮,知道是自己失察而使得爱子受苦,羞愧忿恨之极,想休弃后母。而闵子骞却不计前嫌的为后母求情,跪称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闵父这才饶恕了后妻。自此以后,继母对待闵子骞便再无差等,视同己出,闵家也从此全家和睦,被世人传为美谈。在孔子看来,闵子骞之孝在于不为个人得失而使得家庭分崩离析,继母虽然苛待自己,却也为家庭做出了贡献,如果只为出自己一时之气而拆散整个家庭,使兄弟皆失母爱实在是不值当。闵子骞
浅谈儒家经典中的孝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