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粽子的发展历史素材.doc

上传者:中国教育资源网 2022-07-20 10:53:54上传 DOC文件 22 KB
1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粽子的发展历史
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粽子的发展历史
粽子的发展历史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火腿粽子”。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一直到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时间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气就会干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发馊;再放下去,恐怕就要发霉了。是什么原因,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是时间。
可是,在烟雨的江南,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在地窖里,埋下一缸缸米酒,十七、八年以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嫁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而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是什么使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时间。
到底,时间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或许都不是,时间只是一个简单的指数符号,它会把原来倍增而已。开始变坏的米饭,每一天都不断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它的芬芳。
在人世间,我们也曾经看过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便不免愈陷愈深,终于变得满面风尘,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时间却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眼神,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寻善良的人身上。
同样是煮熟的米,馊饭与美酒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那一点点的酒曲。
皆出父母,谁堕落如禽兽,而谁又能提升成完美的人呢?是内心深处,紧紧环抱不放的,捉摸不透的欲望。
与其问,时间将怎样对待你我。不如问,你我将如何对待时间。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端午节粽子的由来粽子的发展历史素材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4920789.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