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农户禀赋影响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的实证分析.doc

上传者:晴雯 2022-07-21 10:21:01上传 DOC文件 20 KB
农户禀赋影响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的实证分析
国亮 侯军歧 内容提要: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非常重要,而农户禀赋是影响其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农户禀赋与其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关系非常重要。本文为了研究农户禀赋与采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陕西省为例做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年龄对采纳行为有较大影响,其中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农户倾向采纳技术的意愿相对更强一些;文化程度对于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行为的影响是正面的;经济基础较好且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的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关键词:农户禀赋;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79-03

一、引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而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在水资源的众多用途中,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的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总用水量5 909.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为3 663.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2%。在农业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用水量的90.2%。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灌溉用水量对水资源影响很大。另外,由于受传统农业耕种方式的影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一直较低,目前全国平均仅在0.4~0.5之间,农业灌溉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这导致相当一部分水在输水过程中由于渗漏或蒸发损失了。因此,在我国水资源较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实施节水农业对于缓解目前的缺水状况就显得至关重要。
农业灌溉技术的采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率,因此,农业灌溉技术的采纳与否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率的关键因素。而在农业生产中,农户是最基本的单位,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者对是否采纳先进技术具有完全的决定权。因此,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就在于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节水灌溉技术自身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农户禀赋因素、水价因素和政策因素。本文仅对农户禀赋作详细研究。

二、农户禀赋对采纳行为的影响

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农户而言,同劳动力和土地一样,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节水灌溉技术本身并不是水的替代品,但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在不减少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或者在供水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作物对灌溉水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先进的灌溉技术可以节约灌溉水的用量,从而减少用水农户对生产要素的投人。农户是否采纳节水灌溉技术,从农户自身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农户经济状况
从目前国家投资政策来看,大中型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是由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分级承担,一般农户的投资额要占到工程总投资的1/3左右甚至更多,而且,工程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完全由农户负担。所以一个地方经济条件及其农民收入如何(反映了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就成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能否推广运用的决定性因素。
农户经济状况主要包括农户的家庭财产状况、农户的收入状况、获得信贷的能力和劳动力及土地的机会成本等。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意味着农户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实施起来一般较复杂。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资金较充裕的农户偏向于采用资本密集型的农业技术,劳动力较充裕的农户更易于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黄季馄等认为,经济状况越好的农户越容易采用水稻新技术。当然,也有学者发现,在他们的经验模型中收入与农户的支付意愿及可持续农业技术采用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因为充裕的资金能保证生产者不受资金条件的制约而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但是,有些学者的实证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经济状况最差的农户具有最强烈的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欲望,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对保护土地技术和新品种不感兴趣。这可能是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能带来更大收益的缘故。同样获得信贷的能力越强,资金的供给就越有保障。因此,获得信贷的能力和农户的收入状况结合在一起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产生影响。
(二)教育因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农业技术,一般来讲,农户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越强。当然,这里的教育形式既包括正式的教育,也包括农民学校、农民田间学校和加强信息沟通等非正式的形式,这些教育方式会增加农户的理解能力,使农户采用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可能性增大。对于受教育程度对农户采用技术决策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都做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农户采用技术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国内学者孔祥智等在对陕西、四川和宁夏农户的调研中发现,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对其采用新技术具有显

农户禀赋影响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的实证分析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5130867.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