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论从不道德行为来源探询我国现代道德教育.docx

上传者:麒麟才子 2022-06-08 12:01:16上传 DOCX文件 20 KB
2
论从不道德行为来源探询我国现代道德教育
摘要:人类历史进展过程中,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政治、经济方面得到了很大进展,但社会的进展是各方面协调进展,人们对道德的诉求日愈剧烈。道德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道德教育。本文争论的是在众多道德理论中,不道德行为的来源和涂尔干道德理论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和实践所具有的启发和意义。
关键词:道德教育;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涂尔干的教育理论
道德对我们社会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质疑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进展,道德的约束功能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他们的道德理论,并启发和影响了后世道德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的鼻祖——孔子也具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强调道德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起到了打算性作用。伴随道德理论的进展,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不断进展。现代社会日愈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社会越进步,越是需要更完善的道德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以保证社会的正常稳定进展。
一、不道德行为的来源及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
20世纪前后,先后消失了涂尔干的道德价值内化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模式、阿德勒的个体心理观、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取向、马丁·霍夫曼的异情和社会认知理论、科尔伯格普遍适用的多等级形式的道德进展的优势范式等道德教育理论。在此,针对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涂尔干的理论及基于这一理论进展和扩展的理论对我国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3
(一)不道德行为的来源。“道德是基于道德原则的操作系统。因此,有道德的是与行为中正确操行的原则相关联,行为是与已经接受的、认为什么是正确的、和善的或正义的原则相全都的”。不道德行为正是违反了这一原则的行为。一旦熟悉到了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我们就能更好地区分道德和不道德行为,并且可以进一步避开不道德行为。R.D.米卢利用分类法使不道德概念化,认为不道德行为的三种来源是:不良偏好(或价值观)、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怀、缺乏理性的自我掌握。根据这三种来源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的不道德行为。
不良偏好(或价值观)是不道德行为的第一种来源,它包含了持有不道德原则或者是由于偏好导致的超出道德原则的行为两种类型。前者是持有错误的道德原则,认为其行为是道德上要求的或者是道德所允许的;后者则是行为者已经意识到他所做的是错的,但他更加喜爱某种目标的达成而放弃不做错事的原则。
超道德和道德冷漠构成了其次种不道德行为的来源——缺乏对他人利益的关怀。超道德是指行为者没有关于争议行为的道德原则,即他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也不认为是对的。道德冷漠是指由于拔高了欲求的目标,而做了道德上不好的事,并且行为者完全没有被行为的错误所打动。
第三种不道德行为的来源是缺乏理性的自我掌握,他包括道德疏忽和道德缺点两种类型。道德疏忽是指行为者不能防止心情和欲望歪曲自己的推断,也就是说,持有道德原则的行为者不知道他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道德原则,并因此认为其行为是正确的。道德缺点指行为者情愿避开做错事,但其行为的欲望要比避开做错事更剧烈。这有点类似于由于偏好导致的不道德行为,但这里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
3
(二)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社会教育,其目标是培育社会人。道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讨论:一是我们试图去发觉和理解它;二是在特定的时代,我们去评价它。在道德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中有三种基本成分:第一是权威和纪律精神;其次是对社会团体的情感;第三是自主性和自我决策。涂尔干在论述道德规范(纪律)的特征时认为,“道德规范被给予了特别的权威,正由于这些规范令行禁止,人们必需听从它们”。权威和纪律的结合对人的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作用,纪律对被教育者灌输了行为****惯、规范和规章的功能,将儿童整合到稳定的、进展的社会现实的节奏中。法律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目标,它调整着儿童最初的自我中心主义。
对团体的情感说明白人的道德生活应当超越个体达到社会道德生活的层次。“我们必需区分道德两个同样真实的方面:1、由大量规范构成的客观道德,它形成了群体道德;2、每个人的个人良知构成这种道德的主观形式”。“我们精神生活的全部本质都源自于社会。集体理性和非个人理性特别醒目地把科学的构成及其过程称为一种社会性的事物,我们的个人理性也具有同样的价值”。个体道德价值的实现是在于其从事的社会活动,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虽然存在差异,但是现实中这种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在道德全都性前提下的区分,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这并不影响个体和群体道德的全都。
5
自主性和自我决策层次接近康德的理论,要求人们必需意识到并且理解那些围绕

论从不道德行为来源探询我国现代道德教育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0568612.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