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木下惠介
编剧: 木下惠介 / 深泽七郎
主演: 田中绢代 / 高桥贞二 / 望月優子 / 市川团子 / 小笠原庆子 / 东野英治郎 / 宫口精二 / 伊藤雄之助 / 三津田健 / 鬼笑介 / 高木信夫 / 吉田兵次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58-06-01(日本)
片长: 98分钟
又名: 楢山節考 / Ballad of Narayama
IMDb链接: tt0051980

楢山节考的剧情简介

预览截图

楢山节考的截图1
楢山节考的截图2
楢山节考的截图3
楢山节考的截图4
楢山节考的截图5

楢山节考豆瓣热评

  • 从头至尾都在尊重规则的只有婆婆一人
  • 舞台剧风格
  • 因为读过《弃老山》的故事,让我触动不是很大。喜欢电影的弹唱讲述方式。还有就是老太太的演员也饰演过《望乡》里的阿乞婆。电影整个故事很像一部剧本,大多数都是好人,好人好报这种人物故事。
  • 在CC上看的第一部电影,看到一半才发现不是得戛纳那部……类似一种原始的“电影➕舞台剧”形式。逼仄的空间以及原始的村庄,色彩却较83年那部鲜明许多。全片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无疑营造了一种诡谲之感。很多手法虽依然原始,但也不乏有趣。
  • 木下惠介版《楢山节考》“日本味儿”更浓,歌舞伎式的呈现方式给予了观众独特的视听体验,舞台感、戏剧感较强。与今村昌平版《楢山节考》相比,除了遗弃母亲的基本情节外,两版共同点有:善良的新媳妇阿玉、能吃的阿松、处理雨屋一家、老父不愿意上山、摸鱼、长老讲解上山规则、雪的意象、歌谣等等;不同点有:今村版增添了二儿子的角色、淡化了孙子袈裟吉的不孝、赋予阿松作为雨屋家成员的身份、减少了老父被其子虐待、其子被推下山崖。根本上两者立足点不同,遗弃母亲既是一种原始村落的习惯,又是一种灭绝伦理的举动,今村重在展示前者,冷峻悲壮,有太多直白的镜头描绘;木下则重在强调后者,情绪激昂,处处展示着对旧生活的控诉、对老母牺牲的赞誉,所以代表现代文明的火车必然出现。我更喜欢今村版,尤其背上楢山时的无声(自然声音),更加震撼。
  • 果然是大师的场面调度,摇摄加推轨,将景深镜头发挥到极致
  • 8.3,记得标记过啊!穷苦人家百事哀!
  • 老人七十岁就要被扔上楢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事竟然被众人认可,并成为村子传统。在看一本日本旧书店相关的书里提到了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就找来了电影看。 舞台剧布景,用灯光明暗和色彩变化模拟昼夜和人物心情的变迁,三味弦哭泣一样的声音贯穿始终。 很多故事的残酷性在于,那些匪夷所思的人性的恶,和对弱者的无怜悯,都曾真实存在过。后来和家里人提起过一嘴这个故事,舅妈说中国农村从前也有相似的传说,将家里养不起的老人背上深山,每天送一餐饭,同时在老人身边盖一座砖,很多老人都熬不到砖砌成坟的那天就冻死、饿死、被野兽吃掉了。
  • 村落代表的就是整个日本社会,阿玲婆代表的就是极度不愿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日本人,这种感情强烈到什么程度呢,强烈到阿玲婆连69岁还满口好牙都感到耻辱,反之隔壁邻居老头不愿进山,全村人都鄙视,除了阿玲婆还给口饭吃,连自己亲儿子都不管,某种程度来讲,老头的行为不就和偷粮食的贼性质一样吗,贼是什么下场,一人犯错全家活埋,所以老头儿子怎么能不狠心呢。如此看来现在日本人看似诸多高素质的行为,也许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唯恐被社会鄙视。真正把阿玲婆背向山顶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全村人无形的手
  • 应该把他儿子儿媳一起扔下去。。。
  • 我靠 看错版本了
  • 歌舞伎舞台装置,说书人讲述、吟唱一个背送死亡的故事,无比写意、抒情。前面四时流转,都是在说生的辛劳与残酷。然后在月光与云层之下,通过一条仿佛要人坠入地狱的山谷,到达死亡与神灵共在的山顶。送生就死的路上,无论如何呼唤,都不再有回音,仅余催促的手势。大雪落下,激起违反规则的“回头”与“说话”,是喜悦,是不甘,也是被决绝与无奈包裹的温情。片尾困局的破解,似乎是工业时代的火车载着现代化驶进来啦,"姨捨"都成历史了。恐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捨”。身在其中的人,有残酷也有痛苦。身在其外的人,应该如何感受、如何承担?
  • 布景、表演更似舞台剧,但每一幕都没有浪费,风景绝美,但故事异常凄惨,犹如片中血红的天。片中极度贫穷下滋生出的人性的恶和善真的震撼人心
  • 冷静,干脆,镜头永远保持在一个客观的距离,比起今村昌平版血泪分明的人,这版更像是无奈时境拉扯的木偶戏。琴声如诉,雪落无声。
  • 浓浓的舞台风格削弱了故事的残酷本质,明艳的色彩也让原本悲情的剧情淡化了许多,只是最后白骨皑皑与乌鸦成堆的场景让人震撼,眼泪不觉就涌上来了.母亲的爱,无论贫穷富贵,从来就不曾有差别.50还不到的田中绢代塑造的古稀老妇一如<望乡>那般精彩绝伦.
  • 净琉璃三味线说唱串联,完全在棚内布景拍摄,也正因为在棚内拍摄,打光刻意呈现出不自然的变化,灯亮灯灭、红光绿光强烈对比,人为移动布景镜头移动直接连接换场,多用中远景镜头,有种很特别的舞台艺术效果。这放在木下导演自己也是风格很特别的一部实验作品。 片名里的”节“意为小调,所以木下导演用三味线配乐着重表现主义。83年今村导演版则完全实景突出写实主义,又填充几条人物线索,加上动物镜头,更深化生死繁衍的残酷涵义。
  • 个人不太喜欢这种风格,七分吧,改天看看今村昌平的版本
  • 原来有两个版本呀,看了一半了总感觉这个画风不太像以前看过的海报样式,一查才知道,这是58年版本的 不过也是很优秀的作品,可以看出导演在创作的时候刻意削弱了残酷现实的呈现,更多的着墨于老奶奶阿玲与儿子辰平的善良温柔。 油画一般的画面很漂亮,红的绿的各种灯光以及极具风格的日式民族乐曲也参与到叙事中,视听皆佳。 看的过程中,情绪代入还是挺强的,甚至分不清是落后的文化造成如此举动,还是人残忍的本性驱使所致。
  • 当我们告别心爱的人时 第一 不要说话 第二 不要被旁人看到 第三 离开的时候不要回头(泪与其说是流给悲伤 不如说是流给了成全 深重的爱全部裹藏在这里面 让人无惧死亡 向往另一个世界)
  • 不小心看到这个版本,也是非常残酷的,灯光真的很阴间。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