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称:摩登时代 别名:The Masses / Les Temps modernes 主演:Ted·Oliver / 海尼·康克林 / 切斯特·康克林 / 查理·卓别林 / Norman·Ainsley / Sammy·Stein / 亨利·伯格曼 / J·C·纽金特 / 宝莲·高黛 / Stanley·Blystone / Edward·Kimball / 格洛丽亚·德黑文 / Bruce·Mitchell / Frank·Moran / Fred·Malatesta / 理查德·亚历山大 / Murdock·MacQuarrie / Tiny·Sandford / Pat·Harmon / Cecil·Reynolds / Pat·Flaherty / 阿尔·欧内斯特·加西 导演:查理·卓别林 地区:美国 年份:1936 语言:英语 时长:87分钟 标签:美国电影 黑色幽默 美国 黑白 默片 喜剧 经典 |
摩登时代剧情介绍
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查理(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苦笑不得。 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太短暂了。
摩登时代评论
人之所以为人 而不是国家机器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多么经典都无需多言
摩登时代 喜剧的内核果然是悲剧 人生太一波三折了 电影里有太多看起来荒谬的巧合 其实自己也会遇到不少 不过就算被一次次的伤害 还是要保持微笑 用六亲不认步向前走起
经典的电影,深刻的内涵。小时候看看笑笑,现在再看笑不出来
看的第一部卓别林的电影,是黑白片,刚开始不习惯,但是越看越好看,经典之作
我笑不出来,看得很难受
是一个开始啊
经典,童年记忆
又搞笑又心酸……
看过的卓别林的第一部 确实经典
谢谢,有笑到
用喜剧的态度看待悲剧的人生
补
smile!
超喜欢!
滑稽得令人伤感,大概除了最后跳舞把袖子甩出来那一段,没有哪一个地方的笑点是让我真的笑出来了
经典。
人生总是起起落落,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依旧用尽全力去生活。
喜剧看出悲来。
卓别林厉害
永远的卓别林,永远的经典!
想起高中一起看电影的时候了
大师就是大师,默片也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无声胜有声。
好快乐。工厂里面是最快乐的!
还好吧
经典 大机器工业时代下人的异化 搞笑与感动并存
太经典了
对白靠自己想象,厉害
大师就是大师,表演丝丝入扣,不得不服。谢谢卓别林,快一百年了,还是给大家带来快乐。
卓别林的肢体表现力太强了!是被电影耽误的舞蹈大师吧!
开头工人工作那一段印象深刻
把劳苦演成喜剧让人难受。当代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只是被遮蔽了。
卓别林电影里的女主角都好漂亮
论修理现场5S的重要性
搞笑
it looks like a happy ending .
第一次看卓别林,挺有意思的。估计还没适应,会慢慢适应的
卓别林终于还是把苏联和德国那套搬来了好莱坞,但其实并没有很奏效,这种把意识形态投进电影的做法看多了甚至觉得滑稽。但后半段又很好,特别好,回到了卓别林向来发于自身的、真诚的底层叙事:什么也做不好的一群人们因为表演得到了掌声和一切,最后虽然又是政治的再次迫害。苦,但我们笑着生活。
可怜可笑可恨又可悲 之前一直觉得卓别林的表演过于浮夸,但是认真看完一部,还是能get到笑点的,也能看到许多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反讽意味十足。
2020.7.27.9时
只有卓别林的喜剧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一个小人物足够的惨换来的笑,过后确实悲和深思,结局真好,但是永远不会向生活低头,永远微笑着面对每一天。
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了卓别林的一些电影,更加相信自己的论断:电影在不停的大踏步倒退!!
惭愧死了,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卓别林的电影。在放映之前我还想,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大师”?不就是一个演员么。结果几秒以后,字幕上映,导演,编剧,主演,甚至音乐配乐都是卓别林创作的。我完全被震撼,真的是大师啊…… 这是一部又辛酸又喜剧的片子,对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在工业,政治,还是生活
人的异化,极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卓别林是个极为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总是对社会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顽疾给予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执拗的人性本善论者。
有些电影永远都有一个别名叫做——经典~~
靠,看了才知道,星爷有那么多东西是从这里学来的。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他尽可能写一个对话剧本,尽可能尝试一次“声音”的实验,然而由于卓别林坚持一贯的“流浪汉”角色,“声音”似乎又与角色不协调。反观,声音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听到的机械设备(有声)对人的打压(无声)正符合了电影主题的象征。
如果电影不曾有过卓别林,该会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世界。光前30分钟就让我几度笑岔了气。荒谬有理,喜谑至极!
世影史:本片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片中喜剧手法和视觉手段都有着卓别林独特匠心的痕迹。而其主题则更为突出,围绕美国当年工业起步时期美国劳苦人民的生活悲剧展开了辛辣诙谐的讽刺,进而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影片结尾则是常见的“黎明曙光”。
他是个天才。|他们两个坐在草地上遐想向往的生活的时候,神情是多么的美好啊~
当人不再是人,而是机器
永远的卓别林
老板永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工人不仅上班要打卡,连上洗手间都要打卡。 工厂所有地方都装了监控,包括洗手间,决不允许员工有偷懒的机会。 老板成功把员工逼疯了,一看到螺丝或者像螺丝的东西就想去拧一下。 工厂太冰冷了,让查理感到温暖的地方,反而是监狱。 监狱有吃有喝有住,以至于他都不想走了。 他出狱了都要故意犯罪,仅仅是为了重新回到监狱。 别人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他和流浪女只能坐在别人的家门口做白日梦。 果然“伟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PS:卓别林兼任制片人、导演、主演、编剧、配乐,最后竟然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都没有?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代表作。
这就是经典啊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可悲可叹可怜。夸张的表演,展现那个时代中苦不堪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层阶段,从笑声中看到当时社会现实,结局时主角相依微笑走向远方却又给观众留下希望。无论是表演力还是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均足以让百年后的今天羞愧
在没诠释复杂人物的情况下,仅靠动作设计和肢体表演就成为电影出现以来最有名的演员,如果有人质疑他的演技,看看《摩登时代》结尾那段舞就好了。前面工厂拧螺丝+自动吃饭机那块儿,疑似影史最精彩段落,我从小到大看了不知多少遍。这部的女主角人设和从前比好了很多,勇敢,性格独立,跟卓别林成为一对社会颠覆者,《雌雄大盗》的最初雏形。打光子弹一枪也没打中不知是否启发《低俗小说》,男女主角幻想自己成为大宅的主人,你滴《寄生虫》滴干活。人卡在机器里,到点了该吃饭还得先吃饭,卓别林批判人们循规蹈矩地遵守工厂制度,比《四百击》里俩孩子把闹钟调了让爸爸早点出门还要有趣。流浪男女在无人的商场里免费使用组成人们生活的消费品,一种软性的riot,用玩世不恭和自惭形秽来否定壁垒森严的社会阶层,在这里是看到卓别林的寂寞了。
第一部卓别林。机械化的生活中总还存在角落里的闲适,苦难也可以被享受。可以看出所有群戏、高速剪辑、长镜头都不是卓别林用来炫技的资本,一切都只为更好服务笑料。而这正是影响了憨豆、星爷乃至猫和老鼠的源泉,旧时代电影的本真在快餐潮流的冲洗下,总是显得愈发珍贵。
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每次回忆起这部影片的时候内心总有那么一些温情和感动
开头工厂那段真是创意十足,后面就弱了点了
卓别林,默片的代表人物,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