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海报

名称:远方

别名:遥远 / 乌扎克 / Distant

主演:厄康·吉赛尔 / Hakan·Kuldan / Engin·Hepsev / Erhan·Ersoy / 埃布鲁·锡兰 / Asli·Orhun / Ahmet·Bugay / Bahaltin·Surler / Fatma·Ceylan / Zuhal·Gencer / 伊敏·托普拉克 / Ahmet / Ayhan / 穆扎菲·奥德默 / Feridun / Cemal / 娜赞·克萨尔 / Arif / Nazli·Aydin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地区:土耳其

年份:2002

语言:土耳其语

时长:110分钟

更新:2020-04-05 14:51:09

标签:NuriBilgeCeylan 剧情 2002 土耳其电影 努里·比格·锡兰 土耳其 文艺 锡兰 

远方剧情介绍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赫穆特(Muzaffer Özdemir 饰)是一名来自土耳其乡村的独立摄影师,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在伊斯坦布尔某的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后,他独自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某日,来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Emin Toprak 饰)闯入了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厂倒闭让内向的尤瑟夫丢掉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并给母亲治病,他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在此期间暂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而马赫穆特却越来越厌烦尤瑟夫对他个人世界的侵扰,一份尴尬在兄弟间悄然而生…… 本片荣获2003年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土耳其最佳年度导演和最佳年度影片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3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两位男主角双双荣膺影帝称号。

远方评论

“你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拍电影。”

锡兰的片子,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是拍状态。独身的城市男性知识分子,生计闲散无忧,却也无聊沉闷,闲来打打飞机,开开嘴炮,孵孵酒吧,看看老塔的跟,撸撸A片…可就算是这样寂廖的状态,也恨有人闯入和打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叫什么来着?PS:锡兰跟老塔,是最会刻画风的导演。

5.0。赞!1.“城市改变了你”,城市化对人的改变,各种细节对比。2.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用来催眠的,让你看个《潜行者》,赶紧滚去睡觉我好看A片,致敬与戏谑同存。3.借由环境刻画人物心理。4.暗恋、跟踪,与没有爱的性,“其实我喜欢你,你却跟人走”。4.镜头的潜沉颇有大师风范

孤独是什么?是面对面却无法交流,是肩并肩偏只有挖苦,是私人空间被侵犯的恼羞,是想高攀却遭白眼的失落,是心口不一的尊卑自照,是切肤之痛的矛盾互攻,是一恍惚就来不及说出那个字,是爱之切切却已没机会上前。

土耳其咏叹调+亲情碰撞之诗。冰冻的货轮。人物不在场的定格空镜契如杨德昌。隐语:糖浆拔丝&黏鼠。闪屏梦境。各种小事件:A片、偷听、夜遣、怀表;情绪:迷走、抱怨、怀疑、规避、猜忌、冷漠。|所有的地方最后看起来都一样。|你常说,你该像塔可夫斯基那样拍电影。|你没有权利埋葬自己的理想。

第一部在电影资料馆看的片。非常让人纳闷,居然全场爆满,这么闷的导演不是应该会吓跑很多人吗。标准闷死你不偿命。但是由于最近各种爱长镜头加大师级摄影和调度。所以导演深得我心,那种优美的调度,配色建议大屏幕观看。另外,锡兰每个主角都有呢么点肾虚的感觉,也算是个人风格之一哈

略闷,慎看。长镜头,慢节奏,少对话。锡兰的摄影总是有加分的。类似的的故事其实国内也有不少,难得的是导演能抓住很多有趣的细节,在心理描写上得到了极大的丰满。很多地方都太妥帖了,尤其是那个城里的摄影师,这是不是锡兰自己的生活经验啊。

其实不赖 就是太装B 和三只猴子一个货色 不能忍

慢,闷,于是更显的真实,点到为止的留白式叙述,却又有种不满自溢的张力;飘雪的伊斯坦布尔,男人之间的隔阂,被物化抑或意象化的女性,远方其实并不远,只是自我的缚束让那看起来遥不可及;摄影加分太多,牛得不像话。

锡兰成名作,戛纳评审团大奖。表现人情的冷漠疏离,沉缓冷冽的基调,固定与横摇长镜,各种画外空间运用,精致构图(不少框中框及遮挡式构图)及精简的对白等都像极了安东尼奥尼的无情节电影,公园树后偷窥也令人想及[放大]。细节:老塔[潜行者]&黄片,鞋柜,偷听,怀表,拍死老鼠以避猫,烟。(8.5/10)

本片荣获2003年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土耳其最佳年度导演和最佳年度影片以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3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两位男主角双双荣膺影帝称号。©

进城务工的乡下亲戚,性格孤僻的摄影师。毫无共通点的两人,终究没法离开各自的孤独到达远方。两人都只能躲在暗处观望,一个无法开始,一个不愿结束。

锡兰主题比较直白的作品,Uzak翻译成远方不太妥,有些削弱/混淆语境。两个孤独的人生活在一起并不消解孤独,而是产生疏离,很普适的是两人即使在原处境仍是一种局外人状态。锡兰的镜头语言很适合捕捉疏离与孤独。可能是题外话:近代以来伊斯坦布尔知识分子的身份归宿一直处于一种纠结摇摆的状态。博斯普鲁斯海峡便是历史和文化隔阂的源头,眺望它就是一种“呼愁”方式吧。这点锡兰和帕慕克很一致。

看完就像有一记闷闷的重拳打在心口--现实中就是有这么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言说的感情。当最后人离开了,通过一只表弟留下的烟,反而感受到了他对他的一丝理解与和解。

其实远方一无所有,其实伤害误解疏离间隙都来自于亲近的人,因为尘世永远无法看透;镜头太美了。

1星给逝去的伊敏·托普拉克。最看重的就是锡兰的人文关怀,他作品中人与人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而又真实。摄影很美,对白很少几乎都是纯镜头语言。觉得这种电影比那种特效堆积起来的电影有味道多了。

这部戏剧性明显比前两部强嘛,一个是离婚后的落魄,一个是初到大城市的迷茫,但两个孤独的人同处一室就成了尴尬和冲突。仍然是乡愁,还有几处幽默和超现实。

基于视点的远方,其实含有的内容是距离。马赫穆特与尤瑟夫并非对立的人,而是重叠的人,重叠在故乡与愿望的远距离、过去与现在的远距离、爱与失去的远距离等等之上。远方的锡兰,细腻、冷静的锡兰。

镜头缓缓流动,处处透着湿冷的感觉。关于人和人的距离,那种淡漠疏远就像伊斯坦布尔的雪。没有人比锡兰更懂得如何拍亚细亚的知识分子了...

你常说,你该像塔科夫斯基那样拍电影,那么你为什么不试图忘了那些往事?

#灯光#雪景光线处理,降雪景象的再现。00:05:05,景深与光影。00:06:05,谁在看,看什么,怎么看。00:29:20,锡兰拍吸引:灯灭了,不用语言,默默的注视着就好。00:35:33,人与人之间一种烦躁。00:43:49,谎言与偷听。00:44:15,机位极好,戏就在几个空间里。01:27:08,拿怀表做文章,隔阂感。01:48:35,到不了的不是远方,回不去的才叫远方。(自编自导自拍自己找钱的锡兰)

Nuri Bilge Ceylan真的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奇哈格的初雪、塔克西姆的电车、贝伊格鲁的电影院,我最初爱上伊斯坦布尔的一切,都在这淡淡忧愁的电影里。

有人说人体七年换一次血,可能就“变”了一个人,曾经亲如手足的表弟也就变成了“闯入者”。两个人各有各的困顿,交织在一起就是国家与时代的迷失,或许还有生命的荒凉。这竟是我看的第一部土耳其电影,当然也是第一部锡兰,摄影大牛,节奏沉闷,观感虽不十分愉悦,却后劲儿十足。

4.5。疏离关系(空间):《潜行者》和A片的切换。外景和室内,诸多细节对孤独环境的补充,难以消解的尴尬与缄默以及共同的乡愁。我注意到了摄影师家墙上贴着锡兰第一部短片《茧》的海报,可视为一种角色的投射。

说实话,两个臭男人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成这个样子,我觉得水平很高了,已经很融洽了。难道男人离开女人就生活不下去吗?那个女人是应召女郎吗?还要盯梢要移民的前妻,然后每天像吃饭一样看看av。侄子也是,到处尾随女人,地铁里也不老实。没有女人你们活不下去吗?!

锡兰的作品中这部最忧伤。农村的小伙来到城市投奔自己的亲戚,寄人篱下的生活,表哥的冷漠自私,自卑的出生,城市人鄙夷的目光,暗恋的女孩不敢说出口。下雪的伊斯坦布尔更加寒冷,找不到工作独自一人惆怅的在海边踟蹰。这样的故事你一定听过。城市改变了你,现代化综合症发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同是寂寞沦落人,至亲何必言相对。能对自己坦白,其实已经不错。

全片深焦长镜与浅景深长镜以及稍短镜头结合运用 实在太舒服 应该是同期声 非常自然真实细腻 给观众感知体验 置身之中 早春融融 静中取其细腻之声 / 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 太美

远方表明“距离”,是关于人之间“隔离”的隐喻,当然最可“感”的环境的冰冷。可能是目前为止锡兰观感最平衡的一部,节奏舒缓不觉涩,台词量适中,而且这次还是“细节的胜利”。加分项:《潜行者》的切换;对准茫茫白雪之前便响起了管风琴,那一刻仿佛老塔再现;同《镜子》中石灰落下般倒地的台灯。

聚焦人的困境,锡兰太表现力强大,不言明却尽在其中。小细节体现两角色的格格不入。另外,强迫症的世界锡兰真的懂,电影里看到那些细节真的有趣。还有两处超现实表现,加上那句台词,是在赤裸裸膜拜老塔。

8/10。开头走入丘陵白雪的标志性远景,象征表弟远走他乡的迷茫命运。表哥看若干遍老塔的电影改看色情片,偷听电话,偷窥丢弃装有死老鼠的垃圾袋,被玩具小兵捉弄,同行小聚谈摄影又缺乏人际互动,终日行走在天色阴霾目睹对岸的清真寺和倾斜的货轮,结尾拿起劣烟传达出自我修复、个体与外界的不可调和。

难得发现锡兰幽默的一面,踩粘鼠器的一段看乐了,执迷的长镜、氛围和人物状态熟悉依旧,城乡间的矛盾和影响,由一对表兄弟的日常相处细腻呈现,细节上锡兰花了不少心思,特别是怀表vs扔鼠的人性对比尤为巧妙,最后的那根烟流露出浓烈的忧伤和惆怅,在不断地失去后,仅剩对远方孤寂的凝视。

时间才是距离,很难想象原来一块看毛片的兄弟坐下来一起看老塔,其实也很难再一块坐下来看毛片,时间过了我们长大了心境变了。远方在未到达前总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词,表弟坐上大巴前可能无数次憧憬表哥的盛情与大城市的机会,可他真正站在表哥面前,包含在大城市之中时,才能体会到那是一道冰冷的鸿沟。

8.8 好久没看我兰了,还是那个熟悉的,诗意满满的影像,雪中美景调度惊人。虽然这种影像风格才在去年的银翼杀手2049里见过,毕竟你们都是塔的孩子,,,,,不太喜欢的是内容太少了,一个半小时就讲个弟弟,而且太过私人,强调自己,有点小矫情。。塔的主题没那么浅。。我还是喜欢那个高大上主题锡兰

好丰富啊,生活流中自有应接不暇的细节。捕鼠、梦里摔倒的台灯,都是神来之笔。偏爱环境声。还是觉得室内戏更好一些,两个男人的角力,失业与失意,渴望女人;室外做凝视状的大特写,虽文艺但矫情。锡兰有点自我代入吧?讲到老塔、摄影已死、反对商品化。对于城乡的远离,结尾有无奈的歉意。

影片对于亲戚主客之间的微妙关系处理得入木三分,从一开始的接触,随后的相处,最后的矛盾,循序渐进,让人感同身受。

感觉跟之前的几个片都能连起来,依然是文艺颓加土包子人设,只不过这次文艺范从闷片导演变成了摄影师。拍伊斯坦布尔拍得很美,构图上也讲究多了。前半段大量的状态描述让人想跳过,不过两人后来的交流才走了点“戏”的样子。值得一看,但是风格尚不成熟。

很喜欢锡兰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摄影,也许是因为那种真实的宁静的浓烈情感。虽然片子言语不多,但却不让人感觉无趣。城市里很多人都如表哥这样自闭的生活,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排外而善于掩饰寂寞;而来自老家的很多人也都如表弟受鄙视和厌恶。两种人都是孤独和不快乐的,日子总是这样一成不变的慢慢流逝。

一方面向塔可夫斯基致敬,一方面折射土耳其经济衰颓的现实,没那么心灵鸡汤,豆瓣网友又在做梦了。

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