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市系统规划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市系统规划说明书(7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 概况及现状分析1一、概况11.1 行政区划11.2 气候、地理11.3 自然资源21.4 历史沿革41.5 经济建设5二、绿地现状与分析62.1 各类绿地现状统计62.2绿化树种9三、景观现状93.1自然景观93.2人文景观10四、现状分析104.1 咸宁绿化现状104.2 绿地发展的优势和动力11第二章 规划总则13一、规划编制的意义13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132.1 规划依据131 / 752.2 规划范围142.3 规划期限14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4第三章 规划目标16一、规划目标16二、规划指标16第四章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17第五章 城市绿地系统
2、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17一、规划结构171.1 一心城市生态绿心171.2 三楔横贯城市的三条绿楔171.3 水脉纵贯淦河自南向北形成水脉181.4 十园镶嵌十个城市绿色生态公园181.5 节点入口节点、交通节点和道路节点18二、规划布局192.1 绿楔生态调控带192.2 道路生态绿带192.3 滨河风景生态绿地192.4 观光生态农业绿地20三、规划分区21第六章 城市绿地分类规划22一、城市绿地分类222 / 75二、公园绿地(G1)规划232.1 规划原则23 2.2 规划内容24三、生产绿地(G2)规划263.1 规划原则263.2 规划内容26四、防护绿地(G3)规划264.1 规划
3、原则264.2 规划内容27五、附属绿地(G4)规划275.1 规划原则275.2 规划内容27六、其他绿地(G5)规划326.1 规格原则326.2 规划内容32第七章 树种规划34一、树种的应用现状34二、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342.1 遵循自然、生态优先342.2 丰富景观、突显特色35三、规划目标35四、咸宁市植物地理位置35五、技术经济指标353 / 75六、树种发展规划36七、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选定367.1 基调树种367.2 骨干树种37八、市花、市树的选择与建议398.1 桂花398.2 樟树42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44一、概述441.1 生物多样性的概
4、念441.2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的基本思路44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目标45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原则45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规划454.1 物种多样性规划454.2 基因多样性规划464.3 生态系统多样性规划474.4 景观多样性规划474.5 制定多样性保护的规范、标准47五、规划内容485.1 农业发展区485.2 环城生态区485.3 城市环境生态调节区484 / 755.4 水系生态廊道48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486.1 创建以本地乡土物种为主、丰富多样的植物生态群落,保护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486.2 建立多级综合保育体系,加强珍稀物种迁地保
5、护486.3 加强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工作496.4 科学编制物种应用规划,指导育苗生产496.5 加强植保工作,搞好植物多样性保护496.6 重视生态安全,遏制有害植物的传播和蔓延496.7 加强植物多样性科研工作49第九章 古树名木保护50一、保护的意义、依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501.1保护的意义501.2保护的依据50二、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评估50三、古树名木的保护策略及措施512.1 古树名木保护策略512.2 保护措施51第十章 分期建设规划53一、规划目标53二、规划原则532.1改善绿地生态体系532.2强调以人为本535 / 753.3立足现状,充分结合地形地貌,近远期结合53三
6、、近期建设内容533.1近期的建设项目(2006年-2010年)533.2远期的建设规划(2011年-2020年)54四、建设投资估算56五、系统效益分析585.1 产氧量585.2 吸收SO2量585.3 滞尘量595.4 蓄水量595.5 调温595.6 环境效益59第十一章 实施措施60一、法规性措施60二、行政性措施60三、技术性措施60四、经济性措施616 / 75第一章 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1.1 行政区划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东与黄石市的阳新县交界,南与江西省的修水县、湖南省的平江县接壤,西与湖南省的
7、临湘市相连,北与荆州市的洪湖市隔江相望,与武汉江夏区、鄂州市、大冶市毗邻。国土面积9861平方公里。截止2006年,咸宁市重点控制区内建设用地为3100公顷,人口31.63万。咸宁市辖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赤壁市、咸安区四县一市一区,共设12个乡、51个镇、6个办事处,下辖1049个村民委员会、10145个村民小组。其中,咸安区辖汀泗桥、官埠桥、双溪桥、马桥、高桥、横沟桥、贺胜桥、向阳湖、桂花9个镇,浮山、永安2个办事处和大幕1个乡,温泉经济技术开发区辖温泉办事处;嘉鱼县辖陆溪、高铁岭、官桥、鱼岳、新街、渡普、潘家湾、牌洲湾8个镇;赤壁市辖赵李桥、新店、中伙铺、官塘驿、茶庵岭、赤壁、
8、柳山湖、神山、车埠9个镇,赤马港、蒲圻、陆水湖3个办事处和余家桥1个乡;通城县辖麦市、塘湖、关刀、五里、马港、隽水、沙堆、石南、北港9个镇,四庄、大坪2个乡;崇阳县辖沙坪、石城、桂花泉、天城、青山、路口、白霓、金塘8个镇,肖岭、铜钟、港口、高枧4个乡;通山县辖通羊、南林桥、黄沙铺、厦铺、闯王、洪港、大畈、九宫山8个镇,大路、杨芳林、慈口、燕厦四个乡。1.2 气候、地理咸宁市隶属湖北省,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温泉之乡”之誉。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3º32-114º58,北纬29º02-30º19。东邻赣北,南接潇湘,
9、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京广铁路、106、107、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国土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一区四县:赤壁市“三国故事”享盛名;咸安区向阳湖畔翰墨香;崇阳县戏乡琴韵号天城;嘉鱼县秀水澄湖鱼米乡;通城县三省通衢多客商;通山县九宫巍峨云天外。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东端的下扬子台坪(3)的大冶褶带(3)的梁子湖凹陷(3)和咸宁台褶束(3)以及幕阜台拗(4)的通山台褶束(4)等3个四级构造单元。区内出露有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通山的九宫山一带。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形成现
10、今地貌景观。地势南高北低,分为3个地貌区。江汉湖积冲积平原区,位于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中部,为通山县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区,位于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咸宁市土壤按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性质共分8个土类、20个亚类、70个土属、241个土种。咸宁市南北纬度仅差一度,土壤的水平分布明显。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广泛地分布着地带性红壤,但由于生物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类型,其红壤化过程已不十分典型,土壤类型均属于红壤土类中的棕红壤亚类,是红壤向黄棕土壤的过渡类型。咸宁市地势东
11、南高、西北低,从嘉鱼县境的长江河漫滩通山县境的九宫山,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大体是:沼泽土潮土水稻土棕红壤山地黄红壤2 / 75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其间镶嵌一部分石灰(岩)土、紫色土等。由于受地貌、地形、母质、海拔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幕阜山地海拔500米以下为棕红壤,500-800米为红黄壤,800-1200米为黄棕壤,1200米以上草甸土。(1)水稻土:为主要耕作土壤,共有面积205.2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1.72%,占耕地面积的72.34%。分布于海拔20-800米之间的平原区、丘陵区和低山区。水稻土是在长期水耕熟化、种植水稻为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状的人工水成土,按水
12、型分为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沼育型和侧渗型五个亚类。(2)潮土:面积24.61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4%,其中耕型潮土23.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7%,分布于长江冲积平原和陆水、淦河及其支流两岸,由河、湖沉积发育而成,土层深厚肥沃,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耕地多种植棉花、芝麻、花生等物,是一种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分为潮土和灰潮土两个亚类。(3)石灰(岩)土:面积14.09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8.05%,其中耕型石灰(岩)土9.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1%,自然石灰(岩)土13.14万亩,占林荒地面积的12.47%,分布于碳酸盐类地带的山顶、山坡、坡麓,分为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两个亚类
13、。(4)紫色土:面积5万多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29%,其中耕作土壤1.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0.34%,分布于盆地四周低丘,植被多为马尾松及杂灌,部分种植柑桔、桂花等经济林木,分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灰紫色土三个亚类。(5)红壤:面积961.5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4.65%,其中耕型土壤65.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29%,广泛分布于海拔800mm以下的低山区陵区,分为棕红壤、黄红壤、红壤性土三个亚类。(6)黄棕壤。面积20.4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17%,分为泥质岩黄棕壤、碳酸盐黄棕壤、酸性结晶岩黄棕壤和石英质岩黄棕壤四个土属。(7)草甸土:面积0.48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
14、0.03%,分布于通山、崇阳、通城等县与湖南、江西省接壤的幕阜山顶部,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8)沼泽土:面积3.0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18%,主要分布于嘉鱼、通城等县的江河漫滩的湖洼地和海拔1200米的高山蝶形凹地,分为草甸沼泽土、沼泽土、山地沼泽土三个亚类。咸宁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季盛行偏北风,偏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4。年平均降水量1325.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45-258天。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大暴雨、水
15、灾、洪涝及夏旱、伏旱。1.3 自然资源1.3.1 土地矿产资源咸宁处于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之说。咸宁市国土总面积98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291.7万亩,人均耕地仅1.05亩(统计数据为0.79亩),低于全国人均1.55亩、全省人均1.25亩的水平。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咸宁的土地市情,合理利用土地特别是保护耕地在咸宁显得尤为重要。咸宁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矿产次之,能源、水气矿产少。已发现矿产37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8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7种、矿
16、泉水1种。咸宁市有11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列居全省前五位。其中,居全省第一位的有镁、锑、独居石、钽、地热等5种矿产,居第二位的有金、铌、冶金用白云岩等3种,居第四位的有煤、钒、锰3种。2 / 751.3.2 水资源咸宁市平均降水量1325.2mm,折合水量130.0亿m3,较上年偏少7.2%,较多年平均偏少13.5%;咸宁市水资源总量65.84亿m3,较上年偏少7.2%,较多年平均偏少20.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3.76亿m3,地下水资源量15.77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13.69亿m3。咸宁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79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3174m3。全社会用水总量13.3798
17、亿m3,其中生产用水量12.3576亿m3,占92.36%;生活用水量1.0190亿m3,占7.62%;生态环境用水量0.0032亿m3,占0.02%。咸宁市人均用水量484m3,万元GDP用水量656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635m3。建国初期咸宁市有大小湖泊115个,正常水位的湖水面积为488平方公里。由于人为侵占等原因,目前咸宁市500亩以上的湖泊仅有19个,湖水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中万亩以上湖泊5个。1.3.3 森林资源咸宁市土地总面积积981494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05655公顷,占92.27%。在咸宁市陆地面积中:林地面积561286公顷,占
18、61.98%;荒地面积16375公顷,占1.81%;难利用面积7302公顷,占0.81%。在咸宁市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411095公顷,占73.24%;疏林地面积8563公顷,占1.53%;灌木林地91110公顷,占16.23%;无立木林地47452公顷,占8.45%;苗圃地3067公顷,占0.05%。在咸宁市森林面积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共有308238公顷,占74.98%;竹林102475公顷,占24.93%;农林间作林382公顷,占0.10%。咸宁市活立木蓄积量8768293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8302520立方米,占94.69%;疏林蓄积量45516立方米,占0.53%
19、;散生木蓄积量135271立方米,占1.54%;四旁树蓄积283795,占3.24%。咸宁市森林覆盖率为52.3%。咸宁南部属幕阜山系余脉,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最高山峰老鸦尖海拨1656米,一般在200-800米。北部属江汉平原,海拨多在20-50米。其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资源种类繁盛,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其代表群落有苦槠林、樟树林、甜槠林。林中散生树种有长叶石栎、冬青、青栲、油茶、石楠、乌楣栲、丝栗栲、女贞、厚皮香、绵槠等。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500米地带,其代表树种有短柄枹、锥栗、化香、黄莲木、
20、青檀、黄檀、稠李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100米之间,其代表树种有甜槠、栓皮栎、青冈栎、厚皮香、青榨槭、石栎、白栎、绵槠、交让木、枫香、黄檀、酸枣、糙叶树、拐枣、短柄枹、山槐、化香、茅栗、臭辣树等。针叶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代表树种有黄山松、油松,800米以下其代表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柏木等。杉木是鄂南主要造林树种,大部分为人工纯林。天然林只在通山县九宫山、一盘丘,通城县黄龙山等地有零星小块分布。竹林:咸宁竹类资源丰富,有17属、123种。主要为楠竹,雷竹次之。楠竹林在海拔100-1100米地带均有分布,以片林为主,也有与松、杉及阔叶树混生类型。雷竹主要分布崇阳,近几
21、年来,崇阳致力打造雷竹大县,雷竹产业发展迅猛,现已发展到3333公顷。此外,慈竹、桂竹、斑竹、黄竹、水竹、金竹、箭竹等竹类品种全区各地均有少量分布。4 / 751.3.4 植物资源据1989年国土资源普查,咸宁共有树种112科、354属、1114种、54个变种。主要用材树种:杉木、马尾松、楠竹、苦槠、柏木、栎类、杨树、槠栲、枫香、檫木、酸枣、香椿、刺槐、泡桐、樟树等;主要经济林树种:茶叶、桂花、雷竹、香椿、油茶、油桐、柑桔、乌桕、棕榈、板栗、杜仲、厚朴、桃、李、梨、柿、枣、漆树等;主要绿化树种:悬铃木樟树、柏类、广玉兰、白玉兰、雪松、水杉、黄杨等;主要珍稀树种:一级保护树种有:南方红豆杉、伯乐
22、树等;二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钟萼木、蓖子三尖杉、香果树、杜仲、银杏、胡桃、马褂木、金钱松、秤锤树等;三级保护树种有:金钱槭、黄山木兰、厚朴、凹叶厚朴、红豆树、闽楠、桢楠、青檀、白辛、黄山花楸、紫茎、银鹊树、红椿等。引种树种:有50科、101属、294种、9个变种。水杉、台湾杉、池杉、落羽杉、水松、湿地松、火炬松、长针松、短针松、晚松、日本冷杉、黄杉、铅笔柏、日本扁柏、缨络柏、福建柏、中山柏、风尾柏、日本香柏、美国香柏、绿干柏、西藏柏、竹柏、罗汉松、苏铁、木莲、巴东木莲、红花木莲、桂南木莲、黄山木兰、天目木兰、宝华木兰、长蕊木兰、深山含笑、阔瓣含笑、乐昌含笑、金叶含笑、观光木、麻楝、川楝、大叶
23、樟等,但银合欢、黑荆树、银华、大叶桉、赤桉、相思树、榕树、南洋杉、沙棘不宜栽种。古、大、奇树种:保留完好的古、大、奇树木有27科、43属、57种,共226株。咸宁有灌木45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有近500种,以石耳、七叶一枝花、竹节人参、沉香、独活、明党参、黄精、天冬、玄参等十几种较为常见。主要花卉品种有芍药、鸡冠、海棠、芙蓉、墨兰、菊、白水槿、紫荆、茉莉、夹竹桃、夜来香、白玉兰、梅、月季、杜鹃、南天竺等数十种。1.4 历史沿革咸宁市(地级市)行政建置较晚,但境内各县市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市域夏商属荆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东汉末属东吴。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置蒲圻县(今赤壁市)。唐代宗
24、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置永安镇,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升为永安县,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按易经·乾象“万国咸宁”与“永安”近义之意,取名咸宁县(今咸安区)。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置嘉鱼县。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通山县。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置崇阳县。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通城县。元时,市域属湖广行省武昌路;明清时,属武昌府。民国时期,先属江汉道,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大冶专区、咸宁专区。1965年8月成立咸宁专区,辖咸宁、嘉鱼、蒲圻、通山、通城、崇阳、阳新、鄂城、武昌9县。1970年咸宁
25、专区改称咸宁地区。1975年和1979年,武昌、鄂城县分别划属武汉市、黄冈地区。1983年8月撤销咸宁县,设立咸宁市(县级市)。1986年6月撤销蒲圻县,设立蒲圻市(县级市),1998年10月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1997年阳新县划属黄石市。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咸宁地区,设立地级咸宁市,同时撤销原咸宁市(县级市),设立咸安区。4 / 751.5 经济建设1.5.1 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咸宁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4.6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48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96.02亿元,
26、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83.15亿元,增长13.1%。按户籍年均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突破8千元关口,达到8328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咸宁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3.7:40.9:35.4,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提高2.3和0.3个百分点。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工业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随着全国经济由东向中、西部转移战略、中部崛起战略、8+1武汉城市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和咸宁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经济发展承载能力增强,咸宁市工业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据初步计算,全部工业增加值87.33亿元,增长20.1%,工业化率达37.2%,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7、54.5%,咸宁市工业增长拉动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社会各界结合咸宁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投入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资金达6亿元。2006年,咸宁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3家。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楠竹、桂花、茶叶、蔬菜、苎麻、苗木花卉、水果等一批具有咸宁地域特色、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农村基础地位得到加强,100%的村通电、98.5%的村通电话、95.7%的村通公路。农村
28、用电量2.8亿千瓦小时,增长3.2%。加强基础建设,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24亿元,完成工程2944处,完成土石方662.82万立方米,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6.74万亩,除涝面积2.9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6万亩。1.5.2 财政、金融2006年,咸宁市财政收入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收入质量高等特点。咸宁市全地域财政收入22.8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国税收入6.75亿元,增长23.2%;地税收入8.73亿元,增长1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1亿元,增长17.2%,占全地域财政收入的38.1%。其中工商税收3.6亿元,增长13.8%。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加大
29、。咸宁市全年财政支出36.79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8.03亿元,增长39.2%。2006年,咸宁市城市维护费支出7557万元,增长63.2%;教育支出4.42亿元,增加15.1%;医疗卫生支出1.36亿元,增长63.9%。抚恤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9亿元,增长89.7%。年末咸宁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1.9亿元,比年初增加34.6亿元,增长22.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6.54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亿元,增长14.7%。年末咸宁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1.55亿元,比年初增加16.71亿元,增长22.3%。其中中长期、短期贷款均呈增长态势:短期贷款
30、余额54.41亿元,比年初增长21.2%;中长期贷款余额35.82亿元,比年初增长23.4%。5 / 75二、绿地现状与分析2.1 各类绿地现状统计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截止2006年,咸宁市重点控制区内建设用地为3100公顷,人口31.63万,绿地总面积1187.3公顷(G5用地321.52公顷不计城市建设用地),公园绿地总面积309.97公顷,绿地率38.3%,绿化覆盖率4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8平方米。咸宁市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平衡表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ha)占城市建设用地(%)1R居住用地1088.4336.772C公共设施用地351.4311.87C1行政办公用地C2商业金融
31、用地C3文化娱乐用地C4体育用地C5医疗卫生用地C6教育科研用地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3M工业用地575.1919.434W仓储用地50.261.695T对外交通用地68.762.326S道路广场用地202.916.867U市政设施用地47.221.598G绿地215.27.27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9D特殊用地42.551.4410E村镇建设用地318.4210.76合计建设用地面积2960.01006 / 75绿地现状统计表序号类别代码类别名称规划面积(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G1公园绿地309.979.9%9.82G2生产绿地94.703.1
32、%3G3防护绿地121.003.9%小计525.674G4附属绿地661.6321.3%中计1187.35G5其他绿地321.52(不记入城市建设用地)合计1508.822.1.1 G1公园绿地2006年咸宁市拥有香吾山公园、双龙山公园、潜山森林公园、麦笠山公园等大型综合公园绿地七处,带状公园二处,街头游园广场四处,公园绿地面积总计309.9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9.8平方米/人。咸宁市城区公园绿地现状(2006)绿地类类 别 名 称公 园 名 称面积(公顷)数 量G11综合公园G111全市性公园香吾山公园344双龙山公园40.35麦笠山公园12.30潜山森林公园200G112区域性公园咸
33、宁市人民广场12.83桂花广场1.90十六潭公园8.50G12社区公园G122小区游园香泉花园0.334双泉绿化岛0.79火车站广场0.80八斗角小游园0.24G13专类公园G137其他专类公园7 / 75G14带状公园淦河东西岸游憩带4.602环湖路小游园1.86G15街旁绿地16.922.1.2 G2生产绿地到2006年,全市区已有生产绿地(包括苗圃、花圃、草圃)94.7公顷。咸宁市城区生产绿地现状(2006)绿地类名 称面积(公顷)数 量G2生产绿地潜山种苗场7.508双龙山苗圃场15.80水利局苗圃12.50林业局苗圃32.00建设局苗圃9.80园林局苗圃7.00龙潭苗圃(园林局)4.
34、80市花木公司苗圃5.302.1.3 G3防护绿地到2006年,咸宁市区内卫生防护林、风沙防护林、水土保护林等防护绿地合计121公顷。咸宁市城区防护绿地现状(2006)绿地类名 称面积(公顷)数 量G3防护绿地淦河东西岸防护绿带18.005铁路防护林带12.40京珠防护林带40.67107国道防护林带37.93环湖河岸防护绿带12.008 / 752.1.4 G4附属绿地到2006年,全市重点控制区内现有单位附属绿地313.5公顷。到2006年,全市重点控制区内已有居住区绿地231.98公顷。以零星宅旁绿地为主,尚未形成成形的绿地。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化基本骨架,近年得到重视发展较快,至2006
35、年重点控制区内道路绿化12条,绿化长度22公里,道路绿化率为84%(不含小街巷)。道路绿地面积116.1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为162公顷。合计附属绿地661.63公顷。资料详见基础资料汇编2.1.5 G5其他绿地截止2006年,咸宁市有风景绿地321.52公顷,潜山风景区、淦河一带以其现有的自然景观青山、绿水吸引游人,但两处很少有园林设施,都有很大开发潜力。资料详见基础资料汇编2.2绿化树种经调查,城区内常见树种计40余种,多为华中地区常见树种,出现频率较高的树种有桂花、悬铃木樟树、柏类、广玉兰、白玉兰、雪松、黄杨等。三、景观现状咸宁市山环水绕,林森竹茂,具有独特地域风貌;历史悠久,有众多的人
36、文景观,文化内涵丰富;自古地灵人杰,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相融合的特色。3.1自然景观3.1.1 淦河淦河源出清江县东南离山,从大幕山南麓出发,北流经紫淦山入赣江,是咸宁境内三大水系之一。两岸低洼地带,岸线曲折自然,风光怡人。南宋赵彦端的词水调歌头·淦水定何许:“淦水定何许,楼外满晴岚。落霞蜚鸟无际,新酒为谁甘。闻道居邻玉笥,下有芝田琳苑,光景照江南。已转丹砂九,应降素云三。忆畴昔,翻舞袖,纵剧谈。玉壶倾倒,香雾黄菊酿红柑。好在当时明月,只有炉薰一缕,缄寄可同参。剩肯南游不,蓬海试穷探。”就是描写淦河两岸的自然美景。9 / 753.1.2 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是19
37、96年原林业部批复成立的国家森林公园,2003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地处武汉、长沙、九江黄金旅游三角之中心,交通大动脉107国道,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纵穿南北,106国道横贯东西,到省城武汉只80公里,距长江深水码头3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咸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温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公园旅游资源丰富,与周围众多名胜古迹相邻。潜山属幕阜山余脉,山峦叠翠,气势雄伟,集南北400多个树种于一山,汇近200种奇花异草于一园;山下淦河九曲盘桓,烟波袅袅。是咸宁市区的主要景观资源。3.2人文景观3.2.1 千桥流水桂花香咸宁桂花,花瓣厚实,色泽晶莹,芳香耐久
38、,产量仅次于桂林,质量居全国之首,“咸安区千桥流水桂花香”是对咸宁桂花之乡的形象描述。3.2.2 大乘寺大乘寺位于湖北咸宁咸安区东门山上,与咸宁火车站遥遥相对,是咸宁市一所较大的佛教寺院。东门山山势独俏,原是用来存放骨灰的山头,当年文革一领导死后的骨灰就安置在上。据当地土居民说,自从东门山作骨灰山后,山附近地区经常出现不安宁的事件,市一些干部考虑这个情况就将骨灰全部迁移,并改骨灰堂为寺,易名为大乘寺,山因较小就在岭上建了个大殿和几间寮房。3.2.3 潜山寺潜山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到明代,寺庙已发展到九重十三殿,气势恢宏。相传宋代枢密参政知事的冯京、明朝侍部朱延立早年就读寺中,清代咸宁知县陈焕
39、世曾留有“潜山寺怀古”的诗句。四、现状分析4.1 咸宁绿化现状咸宁中心城区现有公园绿地面积309.97公顷,人均9.8平方米,绿地率38.3%,绿化覆盖率31.5%,低于建设部制定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中8-15%的标准,见下表所示:咸宁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指标比较一览表绿地系统指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标准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国家城市绿化规划标准咸宁市现状指标10 / 75人均公园绿地(平方米/人)>11>9>12>910.1绿化率(%)>35>388-1527.4绿化覆盖率(%)>35>
40、40>4531.5综合分析咸宁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和规模,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4.1.1 各项绿地指标偏低,与国家相关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1.5%,分别比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标准中规定的绿化覆盖率低13.5%、8.5%和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6%,绿地率为38.3%,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小于50万人口城市)。人均公园绿地9.8平方米,分别比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公园绿地低2.1平方米、1.2平方米和0.8(高于国家标准)平方米。总体来看
41、,咸宁市中心城区绿化指标偏低,人均绿地不足,城市内树木少,绿化覆盖率较低,公共绿地、附属绿地及与市民生活联系紧密的小游园和街头绿地数量都较少,影响了市区的整体环境质量。4.1.2 绿地系统结构不完善从整体性来看,咸宁市现有绿地主要由零星的“点”和稀疏的“线”构成,城市绿化“见缝插绿”,各绿地空间组织缺乏层次性,绿化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4.1.3 公共绿地布局不均衡公园绿地主要集中于温泉开发区,而老城区永安人口稠密,道路狭窄,建筑密度大,公园绿地较少,旅游、休闲设施缺乏,分布不够均匀,难以形成生态旅游城市的形象。现有的几个绿地面积较大的公园,其分布均远离中心
42、城区,而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公园较少,给市民休闲时带来不便,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居民休闲要求。4.1.4 生产防护绿地严重缺乏生产防护绿地严重缺乏,生产绿地分布相对零散,苗圃面积太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大多数污染企业周围投有设置绿化防护林带,而且厂区绿化的面积和绿化树种多为落叶乔木,冬季则丧失净化空气的功能及美化环境的作用。11 / 754.2 绿地发展的优势和动力城市绿化,作为一个系统,不同于其他的规划,它可以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变得更好,生态效益更高,从而使整个城市具有整体美的风貌。咸宁市现有绿地存在着各项绿地指标较国家规定偏小,绿地的服务半径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咸宁市发展成为园林
43、城市的主要因素。然而咸宁市有着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众多人文景观等等,这些都含有推动咸宁市绿地发展的优势和动力。具体而言,咸宁市的地理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态基础较好,自然山水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北有文笔山、龙泉山、浮山等生态绿地,南有香吾山公园、麦笠山公园及潜山风景区,淦河蜿蜒曲折穿城而过,与起伏的山峦构成了咸宁市独特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12 / 75第二章 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的意义绿地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
44、系统,对咸宁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保护山水资源,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可扩大咸宁市市域森林面积,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保护城市山体,增加城市绿量,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而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是建设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的需要。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充分利用咸宁市特有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突出山体丘陵特色,以其良好的系统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绿地的生态功能,建立有机协调和相互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从而有力地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是建立良好城市发展形态和景观面貌的需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可
45、以限定绿化建设的区域和范围,使城市形态与绿地系统协调发展,同时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要素,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配套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配套水平,并形成良好景观面貌。(4)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城市绿化的发展可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退耕还林、农田改造和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2.1 规划依据(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4)城市绿化条例(1992
46、年国务院100号令)(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7)湖北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8)咸宁年鉴(2006年)(9)咸宁统计年鉴(2006年)(10)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13 / 75(11)咸宁市对照省级园林城市标准逐项说明材料(第二卷)2.2 规划范围咸宁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咸宁市区为重点,结合城市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功能布局,按市域范围、城市规划区和咸宁市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2.2.1 市域范围: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
47、道,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东与黄石市阳新县交界,南与江西省的临湘市相连,北与荆州市洪湖市隔江相望,与武汉江夏区、鄂州市、大冶市毗邻。国土面积9861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温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温泉办事处。2.2.2 规划区范围:咸安区辖汀泗桥官埠桥、双溪桥、马桥、高桥、横沟桥、贺胜桥、向阳湖、桂花9个镇,浮山、永安2个办事处和大幕1个乡,温泉技术经济开发区辖温泉办事处。2.2.3 市区范围:咸宁市区为咸宁市主中心,规划2010年市区人口达到35万人,2020年达到49.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37.5平方公里和52平方公里。2.3 规划期限本次绿地系统规划基准为2006年底,规划期限分为:近
48、期:2010年远期:2020年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咸宁市生态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路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全开放的生态立市战略,构造全新的生态经济结构,培育全人性的生态产业,争取用l0年时间将咸宁市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生态城市,用10-15年时间建成国家生态城市。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以咸宁市现有城市绿地和景观格局为基础,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和谐统一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2)从城市总体布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紧密结合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乡土风俗和自然资源,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与生态景观结构。15 /
49、 75(3)充分综合各学科理论,建立一个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4)强调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结合东咸宁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确保绿地可达性原则;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15 / 75第三章 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咸宁市生态基础较好,自然山水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北有文笔山、龙泉山、浮山等生态绿地,南有香吾山公园、麦笠山公园及潜山风景区,淦河蜿蜒曲折,穿城而过,与起伏的山峦构成了咸宁市独特的山水园林城市特点。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与咸宁市自然特色与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相协调,遵
50、循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并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使城市建设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在创造优美生存空间的同时,力争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咸宁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规划要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走城乡结合的道路,探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途径。其规划目标为:高标准建设具有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的生态绿地系统,创造具有现代风貌的山水生态城市,优化咸宁市的生态环境,将咸宁市建设成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生态园林城市;整理老城区有限的绿地资源,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提出切实行的绿地建设指标,使咸宁市区的绿地达到较高水平。具体表现为:保护以山体、水体为主旋律的自然生态绿地系
51、统,加大潜山优质苗木的培育,积极开发温泉疗养旅游用地,加强生态绿地、公园绿地、居住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及专用绿地等各种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的标准、指标和质量,建设适于生活居住的绿化环境。二、规划指标依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咸宁市区绿地规划指标如下:到201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750公顷,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总绿地面积达到1556.2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486.5公顷,生产绿地100公顷,防护绿地127公顷。生态绿地面积2954公顷。绿地率达到41.5%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l3.9平方米。到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210公顷,规划人口49.5
52、万人,城市总绿地面积达到2364.3公顷,其中公园绿地801.9公顷,生产绿地104公顷,防护绿地133.1公顷。生态绿地面积2954公顷,绿地率达到45.38%,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超过建设部规定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和国家生态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标准。16 / 75第四章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咸宁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幕阜山北麓,湖北省东南部,北临江汉平原,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规划充分利用咸宁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以建立风景区、森林公园等市域大型生态绿地为重点,将城市的山体、河流构成连续的系统,结合景观节点,包括潜山风景区
53、、十六潭公园、双龙山公园、麦笠山公园、温泉谷等,形成生态景观廊道,为景观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在规划区范围,以市区北面的107国道和京广铁路防护林带为基础,东面的丘陵、农田,结合西面和南面的潜山森林公园,并沿河建设绿带,形成自然景观带,使绿带向中心城区延伸、渗透,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道路走向,建设城区行政、文化、体育等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形成以街道、建筑、交叉口、广场等为节点的人工景观带,体现咸宁“和谐生态之城”风格。第五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一、规划结构咸宁市总体用地布局结构与城区自然山水生态特色,充分利用城中的山体水体组织城市绿地,形成“点”、“线”、“
54、面”、相互渗透、网状结构的绿地系统模式,规划绿地系统结构形成由“水脉纵贯、一心三楔、十园镶嵌”组成的“丰”字型景观格局。1.1 一心城市生态绿心指城市生态绿心,位于城区的中心地带,由青龙山、十六潭公园等绿地组成,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内容。这里既是城市的自然生态中心,也是城市的政治中心(咸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之心”。任何建设都要强化“心”的力量为主题,都要以不破坏“心”的正常功能为前提。1.2 三楔横贯城市的三条绿楔咸宁市区的三条绿楔包括北部绿楔、中部绿楔、南部绿楔,这些绿楔都是由生态绿地构成,其作用是将市区外围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绿地引入到城市内部,调节城市内的生态环
55、境,营造生态城市景观。北部绿楔:位于咸宁市区的北部,由双龙山生态林地、东门山生态林地、文笔山生态林地和青龙山生态林地构成,东西向贯穿市区北部,形成重要的生态廊道。中部绿楔:横贯市区中部,以孝子山林地、浮山生态林地、十六潭公园和儿童公园为主,与沿金桂大道两侧的公共绿地共同构成市区中部的生态廊道。南部绿楔:位于咸宁市区的南部,以潜山林地、龙潭山林地、笔架山林地、塘角山林地和其周围的公共绿地,构成市区南部的生态廊道。三条纵向不同质地、不同功能的楔形绿地作为三大开放的通透空间,贯穿城区,形成生态廊道,将市郊新鲜空气导入城市,加强了市区与城郊的联系,使城市绿地与郊区绿地融为一体,实现绿地系统的城乡一体化
56、,更好地创造咸宁市区的良好环境。17 / 751.3 水脉纵贯淦河自南向北形成水脉贯穿城区南北、蜿蜒曲折的淦河,作为城市发展的大动脉,犹如一条长长的飘带,将城区有机地连为一体。规划整治淦河,河岸两侧各留出30-50米宽的绿化带,分期建设沿河以生态休闲游憩为主题的滨河生态公园,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水体生态景观的基底。这条南北向水脉与三条东西向绿楔共同交织成生态城区“丰”字型生态景观结构格局。1.4 十园镶嵌十个城市绿色生态公园是指镶嵌在生态城区“丰”字型生态景观结构格局之上的十个绿园,即十个市级综合性公园香吾山公园、潜山森林公园(新建咸宁市野生动植物园)、双龙山公园、十六潭公园、龟山公园、猫山公园
57、、儿童公园、麦笠山公园、咸宁市人民广场、7号用地公园。还有十个居住区级公园分布在各居住组团中,和其他公共绿地、道路绿带共同构成星罗棋布的绿化体系。咸宁市绿地结构的“水脉纵贯、一心三楔、十园镶嵌”的丰字型格局作为市区重要的生态廊道,将分散于市区中的大型公园绿地、公共绿地和小型的街头绿地等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对调节市区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1.5 节点入口节点、交通节点和道路节点配合上述主体景观结构格局建设,还需要建设一些标志性的景观节点,包括入口节点、交通结点和道路节点等。1.5.1 入口节点为了加强与武汉方向、广州方向、通山县方向等的联系,对城市出入口处的
58、景观节点和咸宁火车站、咸宁长途汽车站等节点,进行重点规划,设计不同主题的景观雕塑。1.5.2 交通节点重点对京珠联络线和107国道的出入口、城区内立交桥等处加强绿化和夜景照明工程,另外,以导向明确、视线开阔为基本原则,对城市交通主干道的交叉口进行景观处理。1.5.3 道路节点道路节点一般位于道路转折处、交叉点或端点,对于较长的道路,为了避免单调,往往在途中添加一些活动场所、景观点,增加道路的趣味性。1.5.4 其它节点指城市其它重要景观点,包括公园、广场、河流水面等,对改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8 / 75二、规划布局从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城中的自然山体与
59、水体景观,在做好城市水景系统规划和城市山体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人文景观和城市建设主框架,组织“点”、“线”、“面”、“环”相互渗透的网状绿地系统结构模式,形成“带楔轴园”交相呼应的绿地系统建设格局,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招商引资环境是咸宁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城市生态绿地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本规划的生态绿地系统分为绿脉生态调控带、道路生态绿带、滨河风景生态绿地、观光生态农业绿地等。2.1 绿楔生态调控带在中心城区的3条绿楔上分布着咸宁市主要的山体如双龙山、潜山、笔架山、文笔山、青龙山、浮山等,体现着丰富的自然绿色景观底蕴,而且面积
60、较大,占城市规划面积的三分之一,起着中心城区的生态调控作用。咸宁中心城区山体较多,分布着潜山、双龙山、龙泉山、浮山、文笔山、香吾山等自然山体,对威宁市的生态环境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是中心城区的生态调控区。规划保护和控制好l4片山体,以城市中心区的文笔山、青龙山、浮山等自然山体为重点,建设市级综合性公园和附属自然山体的景观绿地,形成“城市绿心”;以潜山风景区、双龙山风景区与笔架山、龙潭山、富贵山等为中心城边缘和近郊区生态林地景观重点,形成城市绿色的基质,将中心城周围的绿地景观推进到城市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丰富城市的绿色山体景观。2.2 道路生态绿带以城市干道为基础,于道路两侧进
61、行绿化;重点布置绿化带的城市干道为五横三纵,五横指沿l07国道东段-车站路、巨宁大道-永安东路、金桂路、咸宁大道、温泉路;三纵指沿长安大道、银泉大道和外环路,在这些道路两侧均规划l0米宽的道路绿化带,配置各种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的乔灌木植被,使四季均有绿色的景观可供观赏。另外,结合城市铁路、河滨、堤岸等因地制宜构筑城市防护绿地系统,沿铁路两侧设置30米宽的隔离绿带,沿107国道两侧设置30米宽的防护绿带,既起到了生态作用,又可以减轻噪声的影响。外环路两侧各留30米宽的防护绿带,市区内部主干道两侧各留有l0米的绿带;河滨绿带宽度控制在30-50米;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防护绿带不低于30米;污水处理厂周围设置50米的卫生隔离防护绿带。2.3 滨河风景生态绿地咸宁市区河流水系丰富,特别是永安综合组团和温泉中心组团中分布着许多小型水面,且有淦河由南向北于市区西部边缘流经市区,中心组团地区和老城区内湖面较多,有龟山水库、十六潭、盘泗洲等。为了突出水体景观,提高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