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8版)



《新生儿败血症(8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败血症(8版)(54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新新 生生 儿儿 败败 血血 症症Neonatal septicemiaNeonatal septicemia 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 本节主要阐述细菌性败血症,(美国统计)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1 -5,病死率为5%-10%,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及病死率越高。定义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辅助检查诊断诊断治疗治疗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原菌 感染途径 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我国我国 最多见最多见 葡萄球
2、菌葡萄球菌 其其 次次 大肠杆菌等大肠杆菌等G 杆菌杆菌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发达国家发达国家 B族溶血性链球菌(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GBS) 李斯特菌李斯特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族溶血性链球菌李斯特菌李斯特菌近年近年 机会致病菌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克雷伯杆菌等)、克雷伯杆菌等)、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菌厌氧菌、耐药耐药 菌株菌株有增加趋势有增加趋势绿脓杆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克雷伯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菌厌氧菌 新的致病菌新的致病菌 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及及幽门螺
3、杆菌幽门螺杆菌等等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空肠弯曲菌感染途径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产前感染母菌血症或其它感染病原菌经胎盘感染胎儿 产时感染:产时感染:经产道上行性感染或直接感染经产道上行性感染或直接感染 产钳产钳感染途径感染途径 产后感染产后感染 皮肤皮肤脐部脐部消化道消化道呼吸道呼吸道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吸痰吸痰近年极低出生体重近年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明显提高,儿存活率明显提高, 医源性感染有增加医源性感染有增加趋势趋势 医务人员的手医务人员的手机械通气机械通气 细菌入侵后是否发展为败血症取决于 细菌的毒力 数量 入侵方式 入侵时间 新生儿当时的免疫状态 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非
4、特异性免疫功能屏障功能淋巴结补体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屏障功能差屏障功能差 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细菌性脑膜炎 淋巴结淋巴结 补补 体体 产生、储备少,趋化性及粘附性低下 吞噬和杀菌能力不足 中中性性粒粒细细胞胞的的趋趋化化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8等细胞因子能力低下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 IgG 来自母体,胎龄愈小,含量愈低来自母体,胎龄愈小,含量愈低 早产儿更易感染早产儿更易感染 IgM和和IgA 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含量低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含量低 对对G- 杆菌易感杆菌易感 未接触特异性抗原未接触特异性抗原T细
5、胞处于初始状态细胞处于初始状态 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不能有效辅助不能有效辅助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其他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其他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根据发病时间分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早发型和和晚发型晚发型 早发型早发型v 生后生后7天内起病天内起病v 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感染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时v 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由母亲垂直传播引起v 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 杆菌为主杆菌为主v 常伴有肺炎,并呈暴发性多器官受常伴有肺炎,并呈暴发性多器官受 累,死亡率高达累,死亡率高达5%-20%5%-20%。 晚发型晚
6、发型v 出生出生7天后起病天后起病 v 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v 由水平传播引起由水平传播引起v 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病原菌以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v 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性感染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性感染v 死亡率较早发型低死亡率较早发型低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 “五不五不”反应差、嗜睡(反应差、嗜睡(不不动)动)发热或体温发热或体温不不升升不不吃吃不不哭哭体重体重不不增增 以下体征高度怀疑败血症以下体征高度怀疑败血症 黄疸黄疸 有时是唯一表现有时是唯一表现肝脾肿大肝脾肿大 轻至中度肿大(出现较晚)轻至中度肿大(出现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