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家、民族和民族经济



《第二章 国家、民族和民族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国家、民族和民族经济(38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王希恩认为 比较能准确反映民族特征的要素应该是:语言、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素质、民族认同、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形成的早期状态民族形成的早期状态 经分化以后的状态经分化以后的状态 民族形成的早期状态民族形成的早期状态 :是指民族尚未发生族体分化,未走:是指民族尚未发生族体分化,未走出造就这个族体的地域环境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民族可以出造就这个族体的地域环境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民族可以是原始民族,也可以是国家社会的民族是原始民族,也可以是国家社会的民族”, 龙远蔚认为龙远蔚认为 在现代社会构成民族的诸要素中,民族认同可能是最重要的特征。因为传统文化、心理素质、语言都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2、,若干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也不少见,民族认同也会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和语言等要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则会发生民族分化与融合。民族认同的差别,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最重要标志。“我是甲民族”,“彼是乙民族”所表现出的民族认同,应该是“最基本的族体维系力量”,也是“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基本前提(龙远蔚主编:(龙远蔚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民,民族出版社,族出版社,2004年年3月第一版,第月第一版,第33页)。页)。国家起源于民族聚合。民族聚合过程带来的由民族碰撞激发起来的社会动荡和为解决冲突所引发的政治变革,创造了国家这种平息振荡的工具 费孝通先生回
3、忆说: 1953年进行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自报登记的民族名称全国总共有四百多个,必须对这些自报的族名逐一加以甄别,因此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每个民族在经过我们识别后,还要和当地有关民族群众协商,取得同意后,才由中央分批审定和公布。 1954年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1965年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1982年又确认了2个少数民族,至此一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4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民族结构是1982年才确定的。在被确认的少数民族中,有的几乎已接近消亡,如黑龙江的赫哲族,1945年仅幸存三百余人.可以说,新
4、中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政策以及在该政策指导下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使中国的少数民族获得了发展机会,更使一些民族绝境逢生。反过来说,如果没有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民族识别,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那些人口数量较少或者是较多地接受了汉民族文化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将从此逐渐消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民族政策可以决定一些少数民族的命运。一方面它是指以国家为界的各族人民的集合体,也就是说,它是指一个国家的全体居民。因此,国家层面上的民族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民族,就是抽象掉了具体民族内容的概念性的民族。例如当时的“意大利民族”就是由罗马人、日耳曼人、伊特拉斯坎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等组成的,“法兰西民族”是由高卢人、罗马人、不列颠人、日耳曼人等组成的。意大利民族、法兰西民族、美利坚民族等,均采用“国名+民族”的模式来表示的。 另一方面,它又指以一个单一民族为界建立起来的国家及其民族。此时,一般用“民族族称+民族”的模式来表示。我们可以把前者叫做广义的“民族国家”概念,把后者叫做狭义的“民族国家”概念。一个多民族国家应该采用广义的“民族国家”概念,用“国名+民族”模式来表示,如中国民族、意大利民族、法兰西民族、美利坚民族等。不应该采用狭义的“民族国家”概念,用“民族族称+民族”的模式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