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电离辐射)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离辐射)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电离辐射)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电离辐射2术语2.1 电离辐射:能够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它们二者混合组成的辐射。是指a邙阿尔法)、卩(贝塔)、y(伽马)、X和中子等射线。这些射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电离(即原子或分子获得或失去电子而成为离子)。电离辐射按粒子带电情况又可分为带电粒子辐射(如a、卩、粒子)和不带电粒子辐射(如中子、X和y射线)。2.2 放射性:某些核素具有自发地放出粒子或r射线,或在发生轨道电子俘获之后放射X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的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2.3 天然放射性:天然存在的核素的放射性2.4 电离辐射照射作业职工:其职业岗
2、位伴有电离辐射照射的作业职工。2.5 个人剂量限值:个人在一年期间受到的外照射所产生的有效剂量当量与这一年内摄入的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待积有效剂量当量两者之和的限值。2.6 辐射源:产生或能产生电离辐射的物质或装置。2.7 放射性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因放射性衰变而使其活度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所经过的时间。一般来说,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较长,而多数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较短。2.8 外照射:由放射源或辐射发生装置(如粒子加速器)释出的贯穿辐射由体外作用于人体,称为外照射。在向环境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的事故中,向下风向移动的放射性烟云以及已沉降于设备、建(构)筑物及地面表面上的放射性物质也可成为人体外
3、照射的放射源。2.9 内照射:外源性放射性成物质经由空气吸人,食品或饮水食入,或经皮肤、伤口吸收并沉积在体内,在体内释出a粒子或卩粒子,对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照射,称为内照射。3. 危害程度:电离辐射在人体组织内释放能量,导致细胞死亡或损伤。在少量剂量下,它并不能造成伤害。在某些情况下,细胞并不死亡,但是变成非正常细胞,有些为暂时,有些为永久的,那些非正常细胞甚至发展为癌变细胞。大剂量的照射将引起大范围的细胞死亡。在小剂量的照射下,人体或部分被照器官能存活下来,但是最终导致癌症发病率大大增加。受照损伤范围依赖于照射源的大小,受照时间以及受照组织。受低剂量或中等剂量的照射的伤害并不能在几个月甚至是
4、一年中显示出来。4. 职业健康卫生标准4.1 职业照射计量限值: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4.1.1 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4.1.2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4.1.3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0mSv;4 .1.4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0mSv;4.2对于年龄为1618岁接受涉及辐射照射就业培训的徒工和年龄为16岁18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放射源的学生,应控制其职业照射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4.2.1 年有效剂量,6mSv;4.2.2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50mSv;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