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第七章_董仲舒.

上传者:2****5 2022-06-20 09:12:42上传 PPT文件 691KB
第七章_董仲舒._第1页 第七章_董仲舒._第2页 第七章_董仲舒._第3页

《第七章_董仲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_董仲舒.(37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汉代经学与董仲舒哲学思想汉代经学与董仲舒哲学思想1.1.秦汉之际社会思潮的演变秦汉之际社会思潮的演变 与经学的产生与经学的产生 2.2.天人感应论天人感应论3.3.儒学的神学化儒学的神学化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1.1.董仲舒: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2.2.王永祥:王永祥:董仲舒评传董仲舒评传,南,南京大学出版社京大学出版社20022002年版年版 3. 3.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董董仲舒哲学思想研究仲舒哲学思想研究, 河北人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71987年版年版思考题 1.1.儒学何以在汉代确立了它的统儒学何以在汉代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治地位? 2.

2、2.谈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谈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3.3.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4.4.董仲舒是怎么将儒学神学化的?董仲舒是怎么将儒学神学化的?第一节第一节 汉初黄老思想汉初黄老思想 一、秦代杂家对大一统思想的探讨一、秦代杂家对大一统思想的探讨 吕不韦吕不韦吕氏春秋吕氏春秋 二、汉初黄老思想二、汉初黄老思想 汉代初年,统治者尊崇道汉代初年,统治者尊崇道家思想。家思想。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黄帝书书和和老子老子。 汉文帝、窦后以及汉景帝,汉文帝、窦后以及汉景帝,都尊崇黄老之术。都尊崇黄老之术。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黄帝黄帝三、

3、思想主流由三、思想主流由“道道”而而“儒儒”的转轨的转轨 1.1.陆贾陆贾所提供的治国方针以儒家的所提供的治国方针以儒家的“仁义仁义”为主,而以道家的为主,而以道家的“无为无为”为最高理想。为最高理想。2.2.贾谊贾谊: :从道家最终走向儒家:从道家最终走向儒家: “仁义恩厚,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而泽也。势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 四、汉代经学四、汉代经学 经典的形成经典的形成五经五经 诗、书、易、礼、春秋诗、书、易、礼、春秋 经典的解释

4、经典的解释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 1. 1. 古文经学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们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做历史来研究。2 2、今文经学、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

5、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学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的微言大义。3.经学与谶纬神学经学与谶纬神学谶谶 谶是一种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粗的粗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言,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 “谶者,验也。谶者,验也。”又名又名“符谶符谶”、“符命符命”。有的。有的“谶谶”有图有字,故称有图有字,故称之之“图谶图谶”。纬纬 纬是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纬,丝横织也。纬,丝横织也。” “ “纬纬”与经相对而言,是以巫与经

6、相对而言,是以巫师师方士之言附会经典,假托瑞应以方士之言附会经典,假托瑞应以张扬天意的一种神学形态。张扬天意的一种神学形态。五、董仲舒经学五、董仲舒经学董仲舒,河北景县人。自幼勤奋好学,董仲舒,河北景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博通儒家经典,以研究博通儒家经典,以研究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著称,西汉今文经学家,秦汉之际新著称,西汉今文经学家,秦汉之际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者。汉景帝时,曾儒家思潮的集大成者。汉景帝时,曾任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三次上殿任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三次上殿对策,探讨天人关系问题,向汉武帝对策,探讨天人关系问题,向汉武帝提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的建议。

7、称为称为天人三策天人三策。著作遗有。著作遗有春秋春秋繁露繁露一书。一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民之所从矣。汉武帝汉武帝董仲舒董仲舒 董学继承和改

8、造了孔孟的天命董学继承和改造了孔孟的天命思想,又糅合道、法、名、阴阳等思想,又糅合道、法、名、阴阳等各家,精心构制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各家,精心构制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经学神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经学神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第二节第二节 “天人感应天人感应”论论1.1.重塑了有意志的天神偶像重塑了有意志的天神偶像2.2.天通过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天通过阴阳五行化生万物3.3.天人相类同构天人相类同构4.4.神主宰的天人感应论神主宰的天人感应论 一一 、重塑了有意志的天神偶像、重塑了有意志的天神偶像(一)(一) 元原天:元原天: “ “谓一元者,大始也谓一元者,大始也”。 “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

9、系之元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也。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安在乎? ?乃在乎天地之前。乃在乎天地之前。” ” “ “道之大原出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可见,可见,“元元”即即 “天天”。(二)(二) 什么是什么是“天天”呢呢?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尊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生。”“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

10、寒暑以成之。阴阳寒暑以成之。”“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天执其道为万物主”。“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祖父也” (三)(三) 天主宰一切天主宰一切1 .“1 .“天地之生万物也,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成者以为养身体,其可成者以为容服。容服。”2 2 .“.“天之生人也,使之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义以养其心。”二二 天通过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天通过阴阳五行化生万物 1.1.天为十端:天为十端: “ “何谓天之端何谓天之端? ?曰,天有十端,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

11、地为一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天之数也。” 2.2.天地化生五行:天地化生五行: “ “天地之气,合而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也。” 3.3.五行五行“比相生比相生”: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木生火,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631656.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