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第五章短时记忆

上传者:7****0 2022-05-30 01:28:43上传 PPT文件 218.50KB
第五章短时记忆_第1页 第五章短时记忆_第2页 第五章短时记忆_第3页

《第五章短时记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短时记忆(45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 第五章第五章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容量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保持和遗忘 四、短时记忆提取四、短时记忆提取 五、短时记忆总结五、短时记忆总结 (一)、短时记忆容量观点与研究 1、短时记忆容,加减2量不受刺激物理单位限制,而受意义组块制约 2、miller1956神奇数字7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加减2组块。组块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成熟悉、较大的单元(如单词)的信息加工 3、容量有限,但组块的容量有较大的弹性,可是一个数字、单词、词组、句子、篇段等。形成组块是学习、识记的过程,是克服短时记忆容量限制的重要策略 4、组块相对固定,受材料性质、知识经验制约

2、5、米勒认为,组块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单位,或网络组织的结点,被激活的结点在工作状态就成了短时记忆中的组块。 6、组块实际是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组块的方式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 7、miller、selfridge1950研究语义、句法信息对组块的影响。发现人可利用长时记忆中贮存的语义知识、句法规则来组块。 8、喻柏林、荆其城、张武田等与simon合作,发现熟悉性比句词复杂性对记忆影响大,说明知识经验的影响。 9、马丁代尔martindale认为加工的水平越深,语义的成分越多,容量越小。(二二)、短时记忆容量的测算、短时记忆容量的测算 1 1、测定程序:、测定程序: 先呈现刺激项目,一次呈现的项目数

3、逐步增加,刺激消失后被试复述;每种长度可以反复多次;随着长度的增加,被试的复述将越来越困难,直到不能正确复述为止。 2、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1)、先找到被试复述完全正确的刺激项目最大长度。如,假定每种长度都反复3次,某个被试在长度为6和6以下时,3次复述全部正确,则记忆广度基数为6.对于大于6的刺激的复述有对有错,每次正确复述都计1/3分。即长度为7时,被试复述2此正确,得2/3;长度为8时,被试3次复述1次正确,得1/3分;长度为9时,被试复述无一正确,得0分。则记忆广度为6+2/3+1/3=7 (2 2)类似于心理物理学的恒定刺激法)类似于心理物理学的恒定刺激法 由于对于不同的长度都

4、进行了一定次数的重复试验,就可以找出正确复述率为50%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可用直线内插法直线内插法求得。 内插法主要用于测定阈限值,阈限的操作定义认为,两点阈应为有50%的次数都被感觉为“两点”的那个刺激值。 计算公式:Mdn=Lb+(N/2-Fb)/Fmdni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 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1、听觉编码 康拉德Conrad,1964最早提出听觉编码理论,后来出现视觉编码、语义编码,但听觉编码占优势,至少对于听力正常的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是这样(Neath,1998)。这基本成为共识。 支持证据支持证据: Conrad,1964对回忆错误所作

5、分析发现,一阶段视觉呈现6个字母序列(有些发音相似),二阶段听觉呈现,回忆错误都主要发生在声音相近的字母上。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是声音/听觉代码,即使刺激材料以视觉形式呈现,其代码仍具有听觉性质,在短时记忆中出现形形- -音转换音转换,而以声音形式在短时记忆中储存。 Hintzman认为是被试在保持中默念时动觉系统出现错误导致 WickelgrenWickelgren1965用数字和字母;ConradConrad1970用图画做记忆材料,发现听觉编码还是存在。以先天失聪的学生为被试的听觉混淆实验发现,说话技能强的学生产生较多的听觉混淆认为聋人在短时记忆中将视觉符号转换成功能上与语音代码相

6、似的一种代码。 目前无法将声音混淆和发音混淆区分,认为听觉/声音代码可与听觉代码并存,许多心理学家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编码联合起来,称为AVLAVL单元单元。 2 2、视觉编码、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有强烈的言语听觉性质,还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前述posnerposner1967AA、Aa字母的视觉匹配试验发现AA视觉编码的优势最多只能维持2秒(0、0.5、1秒) 科罗尔科罗尔Kroll1975Kroll1975对波斯纳实验改进:在第一个字母呈现后、第二个呈现前中间,让被试口头重复耳机中听到的字母,以干扰形-音转换,使被试更久的在短时记忆中保留

7、视觉编码。发现AA对的视觉编码视觉编码优势可达8秒。 3 3、语义编码、语义编码 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代码,不带任何感觉通道的特性。 威肯斯Wichens1970/72/73,采用前摄抑制释放前摄抑制释放证研究范式证研究范式明短时记忆存在语义编码。 控制组实验1、2、3、4一直学习同一类别的材料,如水果名称(每个实验刺激呈现完后完成20秒防止复述的分心作业,再做回忆测验) 实验组实验4学习与前面1、2、3不同类别/性质的材料,如:蔬菜、花、肉类、专门职业的名称。 结果控制组成绩逐次下降,实验组第四个实验不降反升。且实验4的材料类别与前3组差别越大,升幅越大,即前摄抑制释放的效应越强。 说明被

8、试运用了语义编码,短时记忆可表征范畴意义,因此短时贮存受前后材料意义联系的影响。 莫雷1986,短时记忆编码可能是不断改变的一种策略,对汉字主要以视觉,对英文主要以听觉编码,对不同类型汉字会做出相应变动。 三、短时记忆的保持和遗忘保持和遗忘 1 1、布朗brown1958;与皮特森peterson1959同期独立完成著名的布朗布朗- -皮特森实验皮特森实验(延缓回忆测验) 认为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没得到复述则只能保持20秒 刺激刺激是三个辅音字母组成的音串,如KBR 程序程序(字母呈现与回忆的时间间隔):3、6、9、12、15、18秒。 分心作业分心作业(Peterson-Peterson/Br

9、own-Peterson方法):呈现刺激与回忆间插入听觉干扰作业(对三位数如684,被试迅速做出声思考的连续减3)防止复述。 结果结果:3秒平均回忆正确率为80%;6秒55%;18秒7%-10% 2、默多克Murdock1961类似实验 回忆材料材料除3个辅音字母外,还有3个3个字母构成的单词,1个字母构成的单词 程序程序:增加时间间隔为0的即时回忆 结果结果:3辅音字母、3单词保持/遗忘的趋势与peterson同。 但3个字母组成的1个单词0-18秒的时间间隔都保持很高的正确回忆率。 解释解释:复述、分心作业都需要占用资源,1单词是1组块,3辅音字母、3单词是3组块,1组块占用的资源少。 P

10、osner1966、Watkins1973都发现:复述作业难度大,则保持受损大;反之则小。 3、有关遗忘的有关观点、理论 皮特森提出消退消退理论decay theory,认为遗忘是因为没有去复述记忆的材料,消退时时间的函数,是不可避免的,复述可延缓消退的开始 干扰干扰理论:inferference theory,凯佩尔Keppel、安德伍德Underwood1962;威肯斯wickens、邦Bovn、艾伦Allen,1963认为遗忘非经验的消失,而是贮存的信息因为前前/ /倒摄抑制倒摄抑制等作用而不能提取,分心作业不单防止复述,也促使干扰表征的形成。但也可避免干扰,如新学习知识与先前相似性越差

11、,干扰作用就越小。 里特曼Reitman1971/1974实验发现,当复述被阻止后,有些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消退引起的;但是由皮特森等人发现的遗忘只是由于的分心物干扰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由于记忆的消退,因此,干扰可能是短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 巴德雷1990;奥特曼Altmann、格雷Gray2002,当记忆中的信息必须频繁更换时,当前内容的衰退,可以避免对后续内容的干扰。 四、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提取 1、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实验范式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Saul Sternberg 1965、1969的相加因素法。 给被试呈现一排7个或少于7个的字母/数字,为记忆

12、组,被试需要编码、保存在短时记忆中。过2秒,呈现一个字母/数字(测试项目/探子)。要求被试判定测试数字是否刚才识记过。 沃和诺曼Waugh、Norman1965设计的数字探测任务与此类同。 通过系统改变识记项目(1-6)数,观察它与被试反应时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测被试信息提取时的信息搜索方式。 (2)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斯腾伯格通过探讨记忆集合大小与反应时的函数关系来检验平行扫描和系列扫描说 斯腾伯格提出两个假设: A、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则被试的反应时不随记忆集/识记项目数的大小变化。这是平行扫描平行扫描/ /平行搜索平行搜索/ /平行加工平行加工 平行扫描的一般观点

13、平行扫描的一般观点认为,短时记忆中项目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不管短时记忆内容多少项目,都会用相同的时间去搜索、比较全部项目与探测项目。 马丁代尔1991用神经网络的观点解释了sternberg的实验,认为短时记忆项目不影响平行搜索的时间 德罗莎德罗莎DerosaDerosa、特卡克、特卡克TkaczTkacz,19761976以鸟儿起飞、打高尔夫球等动画图片为材料,发现记忆集合的图是随机的,反应接近系列扫描系列扫描。图片是连号的,反应是平行扫描平行扫描。而有意义的连号图,不管是顺序还是随机呈现,都支持平行扫描。这说明个体对有/未组织的材料,处理模式不同。正如把数字或字母组块成联系更紧密的模式会

14、改变短时记忆的容量。试验中用生活中经历过一定组织的比人工的未组织的材料,更有生态效度。 B、如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项目一一相继比较,则反应时随识记项目数/记忆集增大而增加。这是系系列扫描列扫描/ /系列搜索系列搜索/ /系列加工系列加工。 Townsend1972从加工能量有限的观点出发,认为反应时随识记项目增多呈线性增加,是由于加工能量分配不同造成的。随记忆集项目增加,每个项目分配到的能量减少,即使同时比较,反应时也会增加 短时记忆中的系列扫描,搜索到所需的项目立即停止(自我停止搜索自我停止搜索,指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同一项目匹配后,不再搜索),符合认知经济认知经济的原则 但为什么stern

15、berg实验发现被试是按从头至尾的完全搜索完全搜索(指将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顺序比较)?)? Sternberg认为扫描过程、匹配过程、决策过程是分开的,且非常迅速,且扫描一旦启动就有完成趋势,难以停下。决策过程需时较多,为求工作效率,才全部比较之后只做一次判定。 亨特Hunt1978回顾sternberg、Anderson、Harris、Chase等的研究发现,所有类型被试(大学生、老年人、记忆特别好的人、智力落后者)尽管搜索速率不同,但结果都与使用系列完全搜索观点一致。 2 2、直通模型、直通模型 (1)系列加工模型与平行加工模型都认为短时记忆是通过比较或搜索为核心实现信息提取。

16、 (2)直通模型认为可直接通往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wichelgren,1973;Eysenck,1977)。每个项目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是判定依据 (3)实验支持:theios 1973发现常见词的反应时快于非常见词;baddeley、ecob1973发现重复出现的项目反应时少于非重复项目。 (4)可解释系列位置效应,不能解释为什么随识记项目增加反应时增加。 3 3、双重模型、双重模型/ /混合模型混合模型 AtsinsonAtsinson、Juola1973Juola1973设想字词信息有知觉代码、概念代码共同构成概念结,不同概念结有不同的激活水平/熟悉值。 按探测词熟悉值

17、大小,当探测词高于高标准或低于低标准时,按直通模型,分别作出是与否的判断。如果在二标准之间,则进行系列搜索。 在实际判定中还有赖于判定标准(判定标准决定于当时接受的速度-正确率权衡)和情景等因素。 模型评价模型评价: Eysenck1977,该模型过于强调”项目熟悉性“这类概念,而忽视记忆痕迹的多维性,应进一步对“熟悉性”的内涵做出界定和分析。 按双重模型,出错是直通造成,错误反应时短,但Coeballis1975并未证实这一点。 没说明该加工是自我停止/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 将扫描/搜索和直通都包括进来,相对灵活。 五、五、短时记忆总结及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总结及工作记忆 2020世纪世纪7070

18、年代把短时记忆描述为:短期的、容量有限年代把短时记忆描述为:短期的、容量有限的仓库,信息在其中进行听觉编码,并通过复述来加以保的仓库,信息在其中进行听觉编码,并通过复述来加以保持。可用高速、系列、完全搜索的方式从这一存储中将信持。可用高速、系列、完全搜索的方式从这一存储中将信息提取出来,而短时记忆中信息的特性对改变记忆容量和息提取出来,而短时记忆中信息的特性对改变记忆容量和对已存信息的加工有所帮助。对已存信息的加工有所帮助。 Atkinson,Shiffrin,1968的三阶段理论认为短时记忆的三阶段理论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而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会激活长

19、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而长时记忆又会将其中的一些信息加入短时记忆中。她们认长时记忆又会将其中的一些信息加入短时记忆中。她们认为短时记忆就是意识,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如复述、编码、为短时记忆就是意识,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如复述、编码、整合、决策等控制过程管理信息。整合、决策等控制过程管理信息。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orking memory 1 1、定义:巴德利、定义:巴德利(Baddeley,2000):工作记忆是一个容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用于暂时存储信息和操做加工信息,量有限的系统,它用于暂时存储信息和操做加工信息,以便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理解、学习和推理。以便完

20、成复杂的任务,例如理解、学习和推理。 激活与操作信息举例激活与操作信息举例:想象自己是一位新闻发言人,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一口气向你了三个不同的问题。当你正在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时,你需要暂时维持或存储另外两个问题的记忆。而当你回答完那个问题时,你需要从所存储的两外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的一个,并进行回答。选择与回答都是对所存储信息的一种操作。 2 2、工作记忆的证据、工作记忆的证据 (1 1)巴德利和希奇)巴德利和希奇(Baddeley,Hitch,1974)一系列实验一系列实验 设计:让被试在短时记忆中储存一些数字(占用设计:让被试在短时记忆中储存一些数字(占用储存容量),同时执行另一任

21、务,如推理、语言理储存容量),同时执行另一任务,如推理、语言理解等解等(占用操作、控制容量)。 假设:短时记忆的储存容量和操作空间是此消假设:短时记忆的储存容量和操作空间是此消彼长、相互影响。彼长、相互影响。 实验实验1 1 要求被试储存1-6个数字,同时完成一个判断句子正误的任务(如“BA”和“B在A之前”,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判断句子是否正确描述了字母的先后顺序) 发现:被试仅仅储存1-2个数字,判断句子的任务完成很好,与不识记任何数字的条件下完成该任务的成绩相当;储存6个数字,反应时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句子既是否定又是被动语态(如,B不是出现在A之前) 复述延缓了判断,但任务能完成;而阿特金

22、森、谢夫林的模型做不到。 巴德利1974、1981相关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中储存较多数字的情况下,阅读理解和新近学习的材料也会受到损害。 总结与解释:总结与解释:存在一个信息暂存、推理、言语理解等认知过程所共享的系统。存在一个“工作空间”,它由储存库和控制系统组成。后来,巴德利将储存库分解为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展板两部分,二者和控制系统一起构成工作记忆系统。 巴德利巴德利1981,1986,1990,2000,工作记忆包括中央工作记忆包括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路、视觉空间三部分。执行系统、语音环路、视觉空间三部分。 中央执行系统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选择何种信息在何时以何

23、种方式得到操作,处理资源分配于认知任务的方式;协调来自当前环境的信息和所提取的关于过去的信息,人们利用这些信息来做出选择、形成策略 语音环路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默读复述以保持言语材料 视觉空间概绘缓冲器视觉空间概绘缓冲器visuospatial sketch loop:通过形象化的方法保持视觉材料,产生、使用心理意象。工作记忆理论对短时记忆理论的发展工作记忆理论对短时记忆理论的发展 巴德利认为1992,工作记忆理论是短时记忆理论的进化形式,但不是用来替代短时记忆的。只是化被动的信息储存库,为积极的参与视觉信息向听觉编码的转换、组块的形成、复述甚至信息的其他精细加工过程。

24、 Sternberg Sternberg,20032003:总结了阿特金森的短时记忆:总结了阿特金森的短时记忆理论和新近的工作记忆理论的差异:理论和新近的工作记忆理论的差异: 1 1、最早的记忆多阶段模型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最早的记忆多阶段模型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解开,认为二者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工作记忆刚忆分解开,认为二者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工作记忆刚提出的时候,常常被看做是短时记忆的同义词。但现提出的时候,常常被看做是短时记忆的同义词。但现在工作记忆被看做是长时记忆中最近被激活的那一部在工作记忆被看做是长时记忆中最近被激活的那一部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2 2、短时记忆

25、原来被认为是封闭的,现在它和长、短时记忆原来被认为是封闭的,现在它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一样组成了一个时记忆、工作记忆一样组成了一个“同心球体同心球体”系系统:短时记忆位于核心,实际上是工作记忆中消失统:短时记忆位于核心,实际上是工作记忆中消失最快、变化最迅速的一小部分;工作记忆则仅仅是最快、变化最迅速的一小部分;工作记忆则仅仅是长时记忆中最近激活的那一部分。长时记忆中最近激活的那一部分。 3 3、原来短时记忆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原来短时记忆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但这种提取是直接的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但这种提取是直接的“信息信息移动移动”,同一信息不能同时位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同一信息不能同时位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中。 现在的理论认为提取出来的信息其实始终停留在现在的理论认为提取出来的信息其实始终停留在长时记忆中,只是成为工作记忆的一部分,并进一步长时记忆中,只是成为工作记忆的一部分,并进一步的成为短时记忆的内容。的成为短时记忆的内容。谢谢 谢!谢!


文档来源: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12490796.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