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们半遮半掩的涨价,给网约车埋下了几颗“雷”

《滴滴们半遮半掩的涨价,给网约车埋下了几颗“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滴滴们半遮半掩的涨价,给网约车埋下了几颗“雷”(29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滴滴们涨价了,至少经过我这个重度打车软件用户的数次使用比对后,确认无误。但移动出行事业还要继续,刚刚登上中国舞台的约车软件还有很多路要走,已经进入用户习惯的“网约车”场景无法被撼动。或许,在这个市场中唯一受伤的,仅仅是公众对于移动出行市场的过高预期。“快车”或将彻底消失不容否认,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很大程度上都在借鉴美国的互联网模式。1995年,在摩根士丹利的经营下,网页浏览器提供者网景(Netscape)成功上市,这是美国资本市场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网景发行价对应估值7亿美元,第一天收市29亿美元,1998年被美国在线用换股形式收购时估值1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是“用点击率估值”的首创者,从此互联
2、网公司上市的首要标准就是点击率(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或用户数(21世纪后),而不是盈利,盈利可以用模糊的语言来替代。至此,新的规则诞生了。当一家互联网企业具备“未来盈利可能性”的同时,还处于一个抢占市场的阶段,就可以获得资本方相对宽容的赦免期。但是,一旦市场格局稳定,盈利这个“小目标”还是要放回台面的。自滴滴与优步在资本层面融合的那天起,滴滴就已经从神坛下走下来了。从这一天开始,所有资本方的聚光灯都对准了一个目标:何时能盈利?显然,夹在顺风车与专车中间的“快车”面对着一个尴尬的问题,专车主打舒适车型和服务,顺风车继续以共享经济作为切入点,二者都有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规则。那么快车呢?曾
3、经,快车因为较低的资费标准和接近专车的体验一度成为市场的主力军。而现在,不低于出租车的资费标准以及快车司机收入的降低反而成为了这个模式的软肋。当用户面对“再加一点钱就可以做专车”、“用约车软件叫出租车”以及“回归公共出行设施”等选项时,快车已经没有任何优势。优秀专车司机出走的必然性补贴消失后,最难过的当属专车司机,他们的收入水平直线下滑。很快,这个职业所标榜的自由、有趣、高收入都将不复存在。试问,当一个专车司机倾尽洪荒之力只能得到五六千的月收入时,他还有到大的概率继续留存在这个行业?这时进入司机脑海中的博弈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赚钱效率。当一部分人意识到开专车产生的收入已经没有了绝对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