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中考复习 语文作文讲解。.doc

上传者:小健 2022-07-14 22:53:58上传 DOC文件 109 KB
中考复****___语文作文讲解。.doc重点解读分析:
《中考说明》要求:写作
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有创 意地表达。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顺序和详略。
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 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一)中考作文命题、阅卷方向:
近年来,根据中考“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抒实感” 的要求,各地中考的写作试题在考查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创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也更为 灵活全面,明确地体现出以下的规律和特点:
内容丰富,更贴近学牛牛活,更符合初中牛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淡化文体要求,形式丰富多彩。
题型多样,异彩纷呈。
“语言表达”在优劣等级的评价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已成为提高作文档次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篇好作文,应做到审题要准,立意要好,选材要符合要求。
一篇好的作文,还要注意结构要严谨,书写要工整、认真。
总之,中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学生对写作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尤其重视 学牛作文的真实感与创造性,且命题越来越开放,更加注重学牛的自主性,学牛有越来越广 的自由发挥天地。让学生自由为文,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畅所欲 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命题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张扬个性,显扬人性。
(二)2011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阅卷标准
等级
内容、表达(46分)
说明
书写(4分)
一类卷
(50—43 分)
要求:符合题意,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合 理;语言通顺,有2处以下语 病。
赋分范围:46—39分
以42分为基准分 上下浮动,然后加 书写项的得分。
4分
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错别字0一2个,格式规 范。
二类卷
(42—37 分)
要求:比较符合题意,内容比 较具体,中心比较明确;条理 比较清楚,结构比较合理;语 言比较通顺,有3—4处语病。 赋分范围:38—33分
以36分为基准分 上下浮动,然后加 书写项的得分。
3分
书写工整,标点大体正 确,错别字3—4个格 式规范。
三类卷
(36—30 分)
要求: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尚 具体,中心基本明确;条理基 本清楚,结构基本完整;语言 基本通顺,有5—6处语病。
赋分范围:32—26分
以29分为基准分 上下浮动,然后加 书写项的得分。
2分
字迹不够清楚,标点错 误较多,错别字5-7 个,格式大体规范。
1—0分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标点错误很多,错别字 8个以上,格式不规范。
四类卷(29—0 分)
要求:不符合题意,内容空洞,以17分为基准分 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楚,结上下浮动,然后加 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有7书写项的得分。 处以上语病。
赋分范围:25—0分
(三)作文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形式,就是给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题目。如:“有位名人 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些方面有过浓厚的兴趣。请结合你的学****和生活实际,以'兴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命题作文的特点在于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淡化了文体,提高了书写要求,有利于考查学 生真正的作文水平。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和范围,越来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并力求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鼓励创新, 张扬个性。写作命题作文时,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如中心词、修饰限制性词语; 还要善于挖掘题中问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寓意,展开联想,使中心突出、明确。
写命题作文要注意,一是审题上要抓住关键词语。如:“我的另一片天地”,“我的”说 明要选自己经历过的事;''另一片”说明要选你的日常学****以外的事。这里“另一片”即为 关键词语。二是选材上要注意“以小见大”,平中寓新、寓奇。中学生的经历有限,一般都 比较单纯,因而写作文时要尽量选取对自己有所启发、有所教育的材料。
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然后留出一半的内容由考生自己填写的作文命题形 式。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作 者。如“假如我是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可以补充语文老
师、班主任、校长、市长、联合国秘书长、解放军、环保专家;也可以补充山川、小草、风、 雨、雷、电等;还可以补充时间、真理等。
不少于600字。
半命题作文因其比全命题作文给考生提供的自由度更大,因而考生可写的内容更多,切 入的角度也更多。半命题作文命题的趋势将是自由度更大,普遍性更强,与学生生活联系更 紧

中考复习 语文作文讲解。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512062895.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