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文档大全

牛顿第二定律(较难).doc

上传者:HShess 2022-07-09 23:57:33上传 DOC文件 1.83 MB
牛顿第二定律(较难)
高一期末统测复****牛顿运动定律)
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瞬时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其核心是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二者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具体可简化为以下两种模型:
(1)轻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
注意:自由杆上的力一定沿杆的方向,固定杆不一定
随堂巩固:质量均为m的物块a、b置于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物块a、b之间有一段处于伸长状态的弹簧,a、b通过细线系在墙上.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   )
A.在只剪断上面的绳子的瞬间,a的加速度为零,b的加速度不为零
B.在只剪断上面的绳子的瞬间,a、b的加速度均不为零
C.在只剪断下面的绳子的瞬间,a的加速度不为零,b的加速度为零
D.在只剪断下面的绳子的瞬间,a、b的加速度均为零
解决受力与运动问题的方法:
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应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如图,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 m.用大小为30 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 s拉至B处.(已知cos 37°=0.8,sin 37°=0.6.取g=10 m/s2)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用大小为30 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课堂笔记:
图象问题:
1.图象的类型
(1)已知物体在一过程中所受的某个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2.问题的实质
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理解图象的轴、点、线、截距、斜率、面积六大功能.
如图(a)所示,“ ”型木块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木块水平表面AB粗糙,斜面BC光滑且与水平面夹角为θ=37°.AB和BC接触处平滑连接,木块右侧与竖直墙壁之间连接着一个力传感器,当力传感器受压时,其示数为正值;当力传感器被拉时,其示数为
负值.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从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运动过程中,传感器记录到的力和时间的关系如图(b)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g取10 m/s2.求:
(1)斜面BC的长度;
(2)滑块的质量;
(3)运动过程中滑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随堂巩固:
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将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倾斜滑板
B上,C为位移传感器,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滑块A的速度-时间(v-t)图象.先给滑块A一个沿滑板B向上的初速度,得到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
A.滑块A上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
B.滑块A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
C.滑块与滑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
D.滑块A上滑时运动的位移为2 m
课堂笔记: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
超重和失重:通过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判断物体超重还是失重;当物体的加速度为g时,完全失重
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如图所示,小车的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人用恒力F拉绳,若人与车保持相对静止, 且地面为光滑的,不计滑轮与绳的质量,则车对人的摩擦力可能是(   )
A.0
B.F,方向向右
C.F,方向向左
D.F,方向向右
课堂笔记: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和3m的三个木块,其中质量为2m和3m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T。现用水平拉力F拉其中一个质量为3m的木块,使三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m
2m
3m
F
( )
A.质量为2m的木块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当F逐渐增大到T时,轻绳刚好被拉断
C.当F逐渐增大到时,轻绳还不会被拉断
D.轻绳刚要被拉断时,质量为m和2m的木块间的摩擦力为
课堂笔记:
连接体分离

牛顿第二定律(较难)


文档来源:https://www.taodocs.com/p-694318626.html

文档标签: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