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复习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文档大全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² 填空、选择柳开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的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柳开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把文看作是明道的工具,并因而反对文体华丽。这种理论在宋初本应起到矫正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可是柳开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说的“道”又仅仅指“圣贤之道”,因而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加上柳开为人粗豪狂诞,文章又写得艰涩难读,所以尽管大声疾呼,却应者寥寥,没有对文坛产生过实际的影响王禹称学杜王禹称的闲适唱和诗大多作于早年,他晚年自编小畜集时这类诗收录很少,表现出深刻的自省意识。正是由于这种自省意识使他从宋初白体诗人的群体中游离出来。也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
2、典范。他对杜诗艺术境界的借鉴导致了对浅俗平易的白体诗风的超越。王禹称诗中的新气息王禹称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代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代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清人吴之振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创作的诗称为黄庭坚体、山谷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北宋诗人黄庭坚提出的创作理论吴文英字军特,号梦窗,词中李商隐。与号草窗的周密并称“二窗”。词作称为梦窗词。他的词重视格律,重视声情,讲究修辞,善于用典,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的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循。
3、这强化了词镜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梦窗词语言生新奇异,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感和象征性。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故不免为后人所诟病他长达字的自度曲,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梅尧臣北宋诗人。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元好问元好问的文学成就:元好问是金元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诗、文、词、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很高建树(1)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集中
4、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2)元好问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抒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亡国惨痛,如歧阳三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等,具有苍凉沉郁、悲凉高亢的特点。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元好问在中国文学批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全面评论了自汉魏下迄宋季这
5、一千余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现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艺术主张,并且鲜明的传达出遗山“以诚为本”的诗学理念。金亡以后,元好问为了保留金源一代的文献,编成中州集10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全书收录251位诗人的2026首诗作,且每人名下都系小传,或叙生平事迹,或评所作诗文,旨在以诗存史。周邦彦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有堂名“顾曲”,被称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李清照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杨万里
6、继承了宋诗的创新精神,变埋首书斋为走向自然,变活用定法为无待于法,变熟就生为化生为熟,使其诗具备新奇、灵活、风趣、流转圆美、曲折多变、语言近口语化的特点,被公认为是真正的“活化”诗乐府补题:词史上第一部咏物词专集,周密、张炎、唐钰、陈恕可、仇远等人。宋元之际的词坛特点是:一、创作活动活动的群体性二、题材风格的趋同性l 名词解释西昆体:l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l “西昆”因宋初馆阁文臣唱和的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取玉山、册府之意l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题材范围狭窄,集中于咏史、
7、咏物与流连光景l 多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强调用典故,语言华美,风格典丽细密,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江西诗派l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l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l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l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北宋诗人黄庭坚提出的创作理论和写作纲领,其要旨在于强调诗人要在学习古人是文静化的基础上创造升华出新的意境。借用前文诗文中的
8、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师承前人的构思意境,使之焕然“别是一家”理论:李清照提出的特别指出词是不同于诗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因为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茸之诗”,而失去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诚斋体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创作的特色。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
9、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直接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而不是从书本文字上翻新出奇,因此在题材上,他的诗以描写自然景物的为最多,也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个善于变化的诗人。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诚斋体”的特点是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丰富新颖的想象。自然活泼的语言。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
10、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是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譪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l 简答、论述题柳永词的新变(一)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11、(二)对题材的开拓: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如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
12、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四)雅俗并存“俗”的方面: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他能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表现的很浅尽,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如望海潮等。“雅”的方面:一是以赋为词,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二是羁旅行役词,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所写的辽阔的山河,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岁中进士。政治态度前期较乐观,后期较保守。北
13、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培养了梅尧臣、苏舜钦、王安、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文赋既保留了赋体的铺陈排比、骈词丽句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意味。l 在意蕴上具有含蓄沉厚之美l 在章法上具有回环荡漾之美l 在语言上具有平易晓畅之美l 在声韵上具有铿锵和谐之美诗文革新运动1、欧阳修提倡诗文革新运动的背景:国家从上到下都在改文风。范仲淹提出改革时弊,包括文风在内。宋仁宗下诏斥责浮华2、欧阳修提倡诗文革新运动的表现: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揄扬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理论1、文道关系:道决定文。道不等同于文。2、工
14、文条件:信道,履道。3、反对:尽说大话而没有事实的文章,溺于文不关心事之文。4、达到的效果:文章与百事相联,摆脱道统束缚,反映现实,服务政治。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l 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与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很大,足以与韩愈想媲美。l 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之文弊,他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l 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抑“太学体”,擢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l 将建立流利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宋代古文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济的成熟风格。l 确立了散体
15、文的地位,从而发扬光大,避免了重蹈覆辙。l 以宋诗发展的角度看,当时有不少诗人团结在他的周围,朋辈如梅尧臣、苏舜饮,后学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继承了发展诗文的创新精神。l 他大力彰扬的是梅尧臣的“诗穷而后工”的奇峭以及苏舜饮诗的豪放,他自己写诗也带有韩愈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好议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时代。欧阳修,梅尧臣诗歌比较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他重视韩愈诗歌特点,并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欧、梅等人的诗歌创作是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欧诗l 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
16、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则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l 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然而欧诗并不对古人亦步亦趋,故仍然具有自家面目。l 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叙述宴游经历,平直周详,深得古文之妙。l 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梅诗梅尧臣(10021060)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达二千八百多首。l 梅尧臣虽然沉沦下僚,却非
17、常关心时政。每逢朝中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他总爱在诗中予以反映,这些诗或以寓言的形式来抨击邪恶势力,梅尧臣也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对他担任地方官时目睹的贫民惨状作了尖锐的揭露。l 然而梅诗更值得注意的题材走向是写日常生活琐事,因为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l 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梅尧臣论诗,推崇平淡之美,他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他说的“平淡”不是指陶渊明、韦应物的诗风,而是指一种炉火纯清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梅尧臣的创作实践表明了他追求这种风格的过程l 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欧阳修
18、(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政治地位:知贡举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诗提出“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诗歌应发挥讽喻劝戒的作用。本人诗歌议论化和散文化,流丽宛转梅尧臣(字圣俞,宛陵先生)“梅欧”“苏梅”并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心时政写日常生活琐事诗风平淡王安石的古文(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l 王安石的古文大多是直接为政治服务的l 王安石的古文具有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的特点。极度的简洁和周密的说理相结合,便形成了被情人刘熙载称为“瘦硬通神”的独特文风l 王安石充分的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不过也有缺点,过
19、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周邦彦钱塘人,字美陈,号清真。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l 周邦彦在词的创作上讲究字句的锤炼,典故的运用以及全篇层次结构的安排布置,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l 为了协调音律,他注意平仄,严守四声,这有利于表现艺木的提高。周词调美、律严、字工。l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他掌管大晟府,整理了一些在当时流传但还没有定型的古调,也创制了许多慢曲、引、近、等新调,他整理、创制的新旧曲调,其法度和型式都成为后人的规范。l 回环反复、欲吐还吞的写景抒情方式l 时空安排上错综复杂(如兰陵王柳)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
20、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易安体主要艺术特色:(1)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2)“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3)“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前期: 1、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 2、闺中寂寞情绪的表达 3、夫妻款款深情的展现 4、婚后离情别思的抒发前期词风格:清丽含蓄,淡雅恬美后期:1、感伤时世2、悲今悼昔3、咏物自伤后期词风格:苍凉悲婉、凄恻沉着李清照声声慢情调:
21、后期代表作,真切表达了词人南渡之后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个人身世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痛,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心情,充满悲伤和忧郁。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有放翁词集。卜算子.咏梅,钗头凤,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鹧鸪天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1. 陆游的诗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调,是二者的完美结合。2. 陆游广泛师法前人,兼容多样风格,善于把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机地熔为一炉,并铸造成自己的独特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3. 陆游的诗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4. 陆游诗的语言不拘一格,爱国诗多雄壮豪放语,农村诗
22、多平淡古朴语,闲适、田园诗多清新精致语诗歌内容:(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关山月(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书愤(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范成大的田园诗范成大的田园诗写于他晚年退归故里之时,代表作为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国古代农家诗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田园牧歌”式的,如陶渊明、王维等人的田园诗,表现的仅仅是农村恬淡自然景物和生活图画;另一类是从唐代兴起的的新乐府式的
23、“田家诗”“悯农诗”,如王建、聂夷中等人的作品,专门反映人民的辛苦、艰难和被剥削的惨痛。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则能将上属二者融合为一。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赋予以平淡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诗中既有田园景色、农忙欢歌及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的描写,又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以及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在艺术表现上,这些田园诗写景新巧,画面明丽,语言活泼自然,风格清新婉丽。范成大的田园诗特色独人,成就颇高,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简单答法
24、:范成大的田园诗既继承陶渊明、王维“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又把唐代“田家词”“悯农诗”新乐府式的精神移植到传统的田园诗中,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农家的景物、岁时、风俗等,如田园四时杂兴,成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2)艺术风格方面,范诗的特色工稳适度,清新婉丽、温润精雅l 论述题辛弃疾创作道路: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对词境的开拓:他对词境的开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形象的展示。二、失意不平,愤慨难抒的人生感悟及对心灵深处的内部的扩展。三、对田园生活隐逸情趣词境的拓展。
25、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英雄词的特点,他的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的显著特色是充满强烈的爱国主文精神和英雄豪气。辛词的语言艺术特点“深雄雅健”的语言风格。辛弃疾博览群书,驰骋百家,转益多师,兼又具有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将许多散乱平淡的语言材料组织到词中,一变而为极生动、极带感情的文句,任意驱使而不觉其机械平直。在稼轩词里,诸体兼采,又以散文句法入词,经史子语拉杂运用,议论纵横,气势磅礴,从而形成了“深雄雅健”的风格。善于使事用典。词至辛弃疾,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有辛词好“掉书袋”之说。但辛词用典少见堆彻艰涩,大多还是用在讽喻,托古喻今,借以扩大词意的深广度,增加词的含蓄性语言风格多样,雅俗兼备。除用
26、典多而精当,语句精炼警策、雄放雅丽外,稼轩词还有吸收民间语言而通俗化、口语化的优点。所以有些辛词写得极清新明快,似说话,近民谣,浅白朴素。“稼轩体”的艺术风格特色“稼轩体”多以豪放格调出之,但又不失温婉本色。由于生性狂傲任侠,作词又多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为主,豪放悲壮便成为辛词的主导风格。可是就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过人成就。因之,稼轩词有时显得极豪放,有时又很凄婉,有时显得桀骜雄奇、浩瀚流转,有时则空灵蕴藉,或者沉郁幽深,丰富多彩,
27、风格各异,具有永久的价值和魅力苏轼诗歌的内容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l 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l 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l 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l 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文为
28、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
29、位和贡献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l 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l 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l 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
30、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豪放婉约清旷苏轼“文化人格”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辛弃疾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辛弃疾是继苏之后极大开拓和解放词的“体”和“境”的豪放词人,在宋代词坛上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以文为词,继承苏以诗为词的词的创新精神。他们之间有显著的区别,苏是典型的文人词,而“稼轩词”是
31、英雄之词,如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词多以豪放格调为主,又不失温婉的本色,其晚年作品气大声宏,狂傲之情溢于言表,在辛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词激昂排宕,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如贺新郎的悲放,祝英台令·晚春的婉约语言方面,辛词把散乱平淡的语言组织得极为生动朗言,俱善于用典,且多精当。而苏词用典相对较少,以文为词,广泛吸收民间语言,有通俗化口语化得优点。苏、辛词的区别:1、情感、思想:苏词旷达,常用超越时空的“看透”哲理体验人生,因此可以“放”放旷、放达;辛词执着于理想,体现英雄的豪情与悲愤,拥抱人生,豪而不放。2、意象的使用:人苏词中往往是充满疏狂意趣的达士、游仙、
32、高人、隐者,辛词中常是悲愤无奈、豪情执着的英雄形象;景苏词中也有雄伟场面,但多的是古淡、幽远、雅洁的景物,辛词中的景常常奔腾飞动,劲健饱满,具有英雄特色;怀古苏词常赞叹达者,通过咏史表明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辛词则充满兴亡悲感,常自比、缅怀不能自拔。有忧患意识的词人:欧阳修、辛弃疾、苏轼述:词的发展“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中,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一般说法以为,词起源于隋代。唐代燕乐乐曲盛行,公元8世纪中期,在民间曲子词和教坊乐曲繁衍的基础上,少数文人也开始染指。流传至今的唐玄宗的好时光、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刘禹锡的竹枝词等,就是早期的作品。他们填词虽然为数很少,而且仅仅限
33、于小令,但这是文人词的起始,因而是词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开端。李文开宗明义,提出词作为音乐文学“声、诗并著”的特征,即必须以乐曲和文字内容并重作为词的创作原则。“词”在初起阶段称作“曲子词”,是倚声填字的歌词,是王国维所谓的“伶工之词”。当时是以曲调为主,以歌辞为辅,音乐(歌唱)的功能是第一位的,文学(词)的功能是第二位的,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晚唐温庭筠是第一个以主要精力填词的大作家,“他打开了词的一大支派,一意以绮靡侧艳为主格,以有余不尽、若可知若不可知为作风。所谓花间派,实以他为宗教主。温庭筠、韦庄及花间派词人以众多的创作成果展示了词这一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体裁无限旺盛的生命力。虽然,花间派
34、词人“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风格软腻香艳,即李清照所批评的“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但他们炼字炼句,锻冶技巧,为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促使文人词创作第一个繁荣期的到来以及为开发“词”这种新型文体所作的种种努力却功不可湮没。公元940年,后蜀赵崇祚所编的我国最早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的结集,乃应视为词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王国维指出李煜词对词风转变和词曲发展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后期词,纯化了词的思想内容和提高了词的艺术境界。(二)“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他使文人词更加成熟、雅驯,至此而可谓文人词在词坛定型,成为主导力量。李煜词,可
35、以认为是词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词”从在民间歌曲中产生,到逐渐发展到文学领域,经过晚唐、五代漫长时间的流传繁衍,至北宋建国时,已趋于成熟、定型了。“花间派”与南唐君臣词,是词发展初期阶段两大杰作,它是宋词的准备阶段,为宋词登峰造极架设了云梯。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的词在当时是何等脍炙人口,受到市民的欢迎。李清照肯定了柳永对于宋词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是否可以这样说,乐章集乃是词发展史上第三个里程碑。因为,柳永对于宋词,曾作出特殊贡献,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大的创新。宋初,晏、欧诸公的词上承五代余绪,沿其流而扬其波。到柳永才真正面向宋代社
36、会的各个方面。小令受字数限制,结构、音乐都比较简单,无法充分体现宋代统一国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况,而慢词恰适应这种需要,铺叙展衍,淋漓尽致。柳永大量创作慢词,对北宋词坛的影响巨大,宋翔凤乐府余论指出:“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盛。”公元11世纪中叶,是宋词最为壮观的鼎盛期。这一时期,晏叔原、秦少游、黄鲁直、周邦彦名家荟萃,群星丽天。特别是出现了苏轼这位足以代表他那个时代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集大成者。他锐意改革词风,为宋词发展拓宽了通路苏轼解放宋词的杰出贡献一、扩大词境:题材内容的空前扩大。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以诗为词。用题序和典故。二、提高词品:学问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变爱情之
37、词为性情之词。女性化的柔情变男性化的豪情。三、改变词风:刚柔并济。四、突破词律的束缚,词调大多是豪迈铿锵的乐曲,能够在大体遵守词律的基础之上,突破词律的要求与限制,以意为主。苏词是词史上第四块重要的里程碑。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提法,使词这种新兴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有可能自立门户,脱离诗而单独成为一大类别。这对于进一步促进词曲创作的繁荣起了保证作用,使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逐渐地得以占有一席它应有的重要地位。² 背诵l 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
38、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
39、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40、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2.求
41、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
42、雨飘摇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
43、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搜索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