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色》中的家.doc
上传者:住儿
2022-06-29 18:16:01上传
DOC文件
16 KB
《寒色》中的家
王淦生关于“家”的定义,古往今来,见仁见智。龙应台女士在她的《寒色》一文中,用饱含深情而又略带伤感的笔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家”的内涵。
“家是什么?”这实在是一道至浅至近的考题,但凡有家者几乎没有人会为它去耗费脑筋。不过,当有人把这道题目提交到你的面前时,你又如何作答?被问住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龙应台亦会在读者的追问之下卡壳。《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对于“家”的概念,作者并未作抽象的阐释,而是设置了三种情境,并借此形象地揭示出“家”的内涵——“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家”绝不仅仅是豪华的别墅,也不单单是温馨的蜗居,“家”是亲情凝结的地方,甚至与组建它的“硬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幼年时父母精心的呵护,婚恋中爱人亲密的相依,为人父母后对孩子悉心的照料……这些才是构成一个“家”的最核心的元素。
就像日出终要日落,花开总会花谢,“家”也必然不会是一个铁打的营垒。因为父母终将离去,爱人可能会分开,而孩子更是会远走高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纵然父子、母女、夫妻一场,但最终这也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短短的交集。“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
在写作上,《寒色》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一家人挤在机车上”的情景,表现出一家人贴身而又贴心的天伦之乐。《寒色》也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父母健在、子女绕膝时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爱相依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此外,《寒色》中的前后照应很值得玩味。如文章的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进行描绘,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这种反复与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的。“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结尾这句话,要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最后谈一谈文章取名“寒色”的用意。“寒色”这个词语取自李煜《望江南》中的“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望江南》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词作写梦回故国,山河依旧,美景如画,只可惜,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词中所以把故国江南写得美丽多娇,是以梦中的美景来反衬自己的“臣虏”之身,借以寄托思念故国之情。龙应台借用这一词汇,显然意在表现“家”的美好而易碎。作为一个中年人,父母已逝,儿女独立,很多时候,“家”会成为一种美好的追忆。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
既然“家”是如此美好而又易碎,那就让我们好好珍惜家,珍惜自己的亲人吧!
【附原文】
寒 色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
王淦生关于“家”的定义,古往今来,见仁见智。龙应台女士在她的《寒色》一文中,用饱含深情而又略带伤感的笔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家”的内涵。
“家是什么?”这实在是一道至浅至近的考题,但凡有家者几乎没有人会为它去耗费脑筋。不过,当有人把这道题目提交到你的面前时,你又如何作答?被问住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龙应台亦会在读者的追问之下卡壳。《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对于“家”的概念,作者并未作抽象的阐释,而是设置了三种情境,并借此形象地揭示出“家”的内涵——“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家”绝不仅仅是豪华的别墅,也不单单是温馨的蜗居,“家”是亲情凝结的地方,甚至与组建它的“硬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幼年时父母精心的呵护,婚恋中爱人亲密的相依,为人父母后对孩子悉心的照料……这些才是构成一个“家”的最核心的元素。
就像日出终要日落,花开总会花谢,“家”也必然不会是一个铁打的营垒。因为父母终将离去,爱人可能会分开,而孩子更是会远走高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纵然父子、母女、夫妻一场,但最终这也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短短的交集。“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
在写作上,《寒色》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一家人挤在机车上”的情景,表现出一家人贴身而又贴心的天伦之乐。《寒色》也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父母健在、子女绕膝时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爱相依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此外,《寒色》中的前后照应很值得玩味。如文章的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进行描绘,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这种反复与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的。“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结尾这句话,要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最后谈一谈文章取名“寒色”的用意。“寒色”这个词语取自李煜《望江南》中的“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望江南》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词作写梦回故国,山河依旧,美景如画,只可惜,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词中所以把故国江南写得美丽多娇,是以梦中的美景来反衬自己的“臣虏”之身,借以寄托思念故国之情。龙应台借用这一词汇,显然意在表现“家”的美好而易碎。作为一个中年人,父母已逝,儿女独立,很多时候,“家”会成为一种美好的追忆。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
既然“家”是如此美好而又易碎,那就让我们好好珍惜家,珍惜自己的亲人吧!
【附原文】
寒 色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
《寒色》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