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参考课件2.ppt
上传者:xxj165868
2022-06-08 18:54:05上传
PPT文件
4.20 MB
220年-266年西晋灭魏
221年-263年魏灭蜀
222年- 280年西晋灭吴
三国归晋
魏
蜀
吴
266年-280年西晋的统一
两 晋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317年-420年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420年-589年
宋 齐 梁 陈
383年淝水之战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一、北方的统一
二、民族的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统一
1、民族:
3、统一时间:
4、影响:
2、政权名称:
北魏
439年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鲜卑族
1、北方的统一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中 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崇尚武力,文化落后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文化先进,不善征战
2、民族的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⑴原因:
⑵目的:
⑶迁都:
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汉族先进文化。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从平城迁都洛阳
⑷作用:
221年-263年魏灭蜀
222年- 280年西晋灭吴
三国归晋
魏
蜀
吴
266年-280年西晋的统一
两 晋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317年-420年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420年-589年
宋 齐 梁 陈
383年淝水之战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一、北方的统一
二、民族的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统一
1、民族:
3、统一时间:
4、影响:
2、政权名称:
北魏
439年
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鲜卑族
1、北方的统一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中 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崇尚武力,文化落后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文化先进,不善征战
2、民族的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⑴原因:
⑵目的:
⑶迁都:
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统治和学****汉族先进文化。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从平城迁都洛阳
⑷作用:
《北方民族大融合》参考课件2